不能把你的精神,寄托于人

文/龙爸开讲
不能把你的精神,寄托于人。
当你感觉软弱时,总会想着找到一个依赖靠一靠,它可以是一个物品、一段过往、一首歌曲……但是绝对不能是人。
◇ 01 ◇
精神寄托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寻找精神寄托的习惯呢?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所谓的“精神寄托”就是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投射到某他的人或事上。
生活中关于精神寄托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比如你在谈恋爱的时候,你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对爱人、对你们的恋爱关系,都有着虚高的期待。
或者,你沉迷于某一位明星,过分注意除Ta的作品以外的各种细节,Ta几乎就是你的一个分身。
一旦其某些行为不符合你的期待,就会令人寝食不安。
在家庭中,精神寄托更是经常出现。
比如,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未圆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比如爸爸当年考大学连考了四次都没有考上,他就会非常希望儿子将来考上一个非常好的大学。
又或者,你在幼年时期经历过一些心理创伤,你比较脆弱敏感,缺乏爱因此也不会爱他人,你总是希望将来有人能帮到你。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情况都是将自己的精神寄托给了他人。
意思就是:
很多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被拯救、被看见、被爱、被实现、被照顾、被认真对待等渴望,全放在别人身上。
从心理学上讲,精神寄托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生活之中处处可见。
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在做精神寄托,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自测方法:
当你对别人、对事情寄予太多的关注和期望时,这便是向外做“寄托”。
◇ 02 ◇
精神寄托不能对人,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精神寄托的对象不能是人呢?
这是因为人是最不可靠的,人太过于善变。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件事是:人的天性就是善变的。
这是刻入骨髓和DNA的,不是人类后天可以控制的。
或许,这才是人生的希望所在,个体善变才能不断地日臻完美。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无法控制的善变就是人之大幸。
倘若人可以对于善变进行管理,那他就会是一汪死水,生活得尤如咸鱼一样毫无生气。
既然人是善变的,那你把他人作为你的精神寄托,这就是一种D博行为。
古希腊哲学家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常常会关注河流的变化,而人又何尝不是在不断变化呢?而我们把精神寄托在某个人身上,那就是在赌他们不会发生变化。
这个认知不能不说非常幼稚,老崔在几十年前就唱出了“不是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到现在你还在幻想别人的一直不变,其结果必定是令人失望的。
且不说他人之善变,先说你能保证自己不变吗?
昨天还看着老婆满脸雀斑,今天遇事一高兴,甚至感觉那些小点点也挺好看了;儿子在自己膝上玩时,你觉得那一团软肉让自己的心里无比柔软,可是转瞬他哭闹起来,你恨不得呼死他……
你都不知道下一秒自己变成什么样,那为什么要期望别人始终不变呢?
◇ 03 ◇
丧失精神寄托之痛
不管外界发生多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其中没有你关心、关注的人,哪怕是天快塌了,你就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有失望。
人之痛苦,通常都是因为精神寄托的对象崩了,随之你的心理、心态也伤痕累累。
所以,才会有“由爱生恨”之说——以前有多么深的爱,一旦分手,才会有多么切的痛。
这样就不难理解,前年波叔人设崩塌时,有多少粉丝深感绝望,甚至有人想要自杀了。
当初,你有多渴望那人拯救你,当那个偶象溃散之时,你就会有多么崩溃。
这是对全世界的一种绝望,痛到深处会转而攻击自己,这就是很多抑郁症产生的根源。
精神寄托的崩溃,就像一座摩天大楼倒塌的隆隆声,废墟和城墙都成了碎片,想要将它们一块一块捡起来重新建起,这完全是痴人说梦。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需要有一个支撑点,而且这个支撑点必须坚固可靠。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可控的范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自我。
但是,人的善变特性和所谓的踏实可靠,其实是完全矛盾的。
这并不是说人绝对不值得信任,而是说信任或不信任,说到底都是一个概率问题。
人性——包括每个人——本质上是一个函数,是不稳定的,是受年龄、环境、认知等各个环境变量来影响或决定的。
◇ 04 ◇
你愿意成为他人的精神寄托吗?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愿意成为另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你愿意成为别人的精神寄托?
那种牌位式的生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觉得非常痛苦。
正如前述,如果父母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很多人都过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就能理解这种痛苦。
如果你成为别人的精神寄托,就意味着你要承受别人的期望,也要受人控制。
你的情况不能变得更糟,甚至保持原样都是错误的,你只能变得更好。
例如,小时候,父母把所有的期望和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
但凡你稍有差错,他们就会搞道德绑架: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你创造了各种好的条件,你却这样那样……”
骂完之后他们还十分委屈,抱着你呜呜痛哭,恨你不争气、恨自己不能把你教得更好。
这种生活环境太令人窒息了。
因此,如果你遇到某人,他对你说了这种话——
你是我的精神寄托,你是我的一切,你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千万不要感动,还在心里有种窃喜。
而是赶紧跑开~~
这绝对不是幸福,而是被人扼住了你的喉咙。
从此,你将没有自我,你将不得不尽力迎合他人,甚至用你的一生来满足别人的期望。
而你的生命,只有一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