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文/龙爸开讲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相信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撒谎的经历,这似乎是人们成长的一堂必修课。
孩子撒谎的时候大人通常都会很不高兴,因为经常撒谎的话是在透支我们的个人信誉。
但是有些时候,撒谎似乎又有必须的理由。
虽然说谎的理由千千万,但是绝大部分谎言最终会害了自己,都是应该避免的,除了唯一的一种可以偶尔保留。
你一定会问:哪一种谎言值得保留呢?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意的谎言”。
比如,我刚摔了跤,虽然非常痛,但也不至于造成更大的问题。
在父母问我怎么样时,我担心他们着急上火,于是就强颜欢笑说:不疼,没事儿。
你看,这就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除了这种谎言可以偶尔为之,其他的谎言尽量要杜绝掉。
为什么呢?
◇ 01 ◇
撒谎那些事
撒谎的危害之一在于它会让你上瘾。
这其实是两个方面:
首先,谎言会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
这种感觉是极易让人上瘾的,会造成一种病态的成就感。
当你把更多心思花在撒谎上,撒谎的技术越来越高时,那就很难回头了。
即便是知道这非常不好,也很难再戒掉。
于是,撒谎就会成习惯。
其次,谎言会形成一个无限长的链条,你必须用一个又一个谎言来圆前面的谎言。
到最后,就连自己也再分不清哪一句是真话,哪一句是谎言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
因为撒谎可以逃避责任,或者不被惩罚。
举个例子吧,在班级里是不是有没写作业的孩子呢?当老师催他交作业时,他会怎么说?
对了,他会说:老师,我写完忘带了。
他明明没有写作业,可为什么要撒谎呢?
作为学生,没有按时写完作业就是做了错事。
撒谎的本质就是做错了事,又不愿承担责任——如果他直接说我没有写作业,那一定会挨老师的一顿批评。
但是,他说我忘带了,这样老师当时就不会批评他,让他暂时得到了快乐(一㫾贪欢),这就是撒谎的直接好处。
为什么是好处呢?
就是心里想:我的妈呀,我终于闯过一关,没被老师发现。
你自认为很得意,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给你种下了一粒撒谎的种子。
因为你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好处,那下一次有更大事情的时候,一回生、两回熟,你就还会撒谎。
比如:
老师,我今天路上掉到水沟里了,或者我把书包给丢了……
所以我没有带作业。
你看这个谎就会越撒越大。
最初从撒小谎得到好处——老师我忘带了作业——开始,然后一次又一次以各种原因没带作业,有些负责任的老师就会怀疑你的诚信:
你没带,你是真的没带吗?
老师就会给家长打个电话问情况。
有些更有经验的老师,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你在撒谎,于是就懒得理你了。
等到老师懒得理你,这就可怕了——
从没带作业、没带铅笔开始;
然后担心自己考不好,一到考试就说自己生病。
到长跑锻炼时,跟妈妈说:我肚子疼,去不了,让妈妈帮你请假……
一来二去,你就养成了一个喜欢撒谎的习惯。
长此以往,全班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你爱撒谎,看似暂时得到了快乐,实际上却失去了信誉,得不偿失啊!
◇ 02 ◇
怎样不撒谎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撒谎呢?
第一点,你要学会自我控制。
首先,你要认知到撒谎不是一种好行为,需要一个又一个谎来圆谎,这太麻烦了,另外还会透支我们的信誉。
所以,一定要掐掉第一个谎。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第一次我没带作业,就需直接跟老师承认,作业没写完,必须管住自己不撒谎。
否则,就会进入第一个谎,然后第二个、第三个……出来一连串谎言的链条,太可怕了。
第二点,你要承担责任。
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作业我没写就是没写——
老师非常抱歉,我昨天晚上因为我读书读到太晚,就没有写这个作业。
我一定会补上。
既然做错了事,老师给你的任何惩罚你都得认。
你有承担责任的心,下次就不会再不写作业了。
因为你会觉得我要不写,可能老师会罚我写三遍。
如此一来,不写作业的代价太高了。
你看在承担的过程中,其实自己心灵是成长的——我犯这个错误,那我就要承担后果。
我承担后虽然受了罚,可是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下次就再也不会不写作业了。
你看这多好啊,是不是?孩子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成长。
第三个,这个非常重要,爸爸妈妈要一起来听这一段——我们家里要定一个规矩。
什么规矩呢?就是“只要我说实话,爸爸妈妈就不怪我”。
我们家就是这样的——我跟女儿说:你只要告诉妈妈实情,妈妈一定不生气。
但是这一点很多家长就没做到,为什么呢?
就是言行不一。
孩子诚实地说:妈,我跟你说说我的考试成绩,你不要生气。
妈妈说:行。
结果一说完,妈妈啪一个大耳刮子就扇下了下来。
你说下次他还能诚实的说吗?
不可能。
因为他知道我说完之后,你就是一个大耳刮子。
这一巴掌就把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打没了。
如果我这次说了实话,得到的是一顿责骂,甚至是一顿棒打。
那我下一次说实话的几率就会越来越低。
各位家长,你想想是不是这个事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