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之“去个体...正文

心理学之“去个体化”:你就是这样失去个性的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之“去个体化”:你就是这样失去个性的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之“去个体化”:你就是这样失去个性的


你过马路会闯红灯吗?

大家不要有任何顾虑,咱这个不扣分,呵呵。
你就说你会不会闯?或者说你觉得自己闯红灯的次数多,还是不闯红灯次数多吧。

◇ 01 ◇
说好不闯红灯,出门就闯,为嘛?

我猜大部分的同学可能会说我应该不会闯红灯,或者说我很少会闯红灯。

但是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如果我们去做一个街头的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闯红灯这件事儿真的很普遍。
以至于网友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叫“中国式的过马路”——只要凑够一拨人立马就走,红绿灯简直形同虚设。

我说这个事儿的目的并不是要黑我们中国人,而是要讨论这样一个矛盾现象:为什么大家都会说我不会闯红灯,但实际上却经常随大遛一起闯呢?


这个现象很有趣,是吧?它背后的心理学的原理同样很有意思——说“我不会闯红灯”的和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的,可能是同一批人,只是他前后的个人状态不一样罢了。

不一样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很简单,当我在问你的时候,我是把你作为一个个体单独问的,这个时候你是有理性的,你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此时你的个性、你的个人意识是非常强的。
如此情况下,你当然会说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同时又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答案。


但是,当你真正处于过马路的情境当中时,这个情景就变得复杂了。
可能马路上车很少,可能你着急过马路办事,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一起等红灯的人特别多

突然一转瞬你发现车很少了,或者马路上根本就没车了。
而且正此时,你前面的那个人开始走了——他不管是否是红灯——就开始过马路了。

这个时候你后面的人也开始跟着走了,你夹在中间,你说你是走还是不走?我想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能想都不想一下也就跟着一起过去了

◇ 02 ◇
去个体化

好了,你看:你头脑清醒时思考自己会不会做,真的跟着一群人下意识状态,其实差异是很大的。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去个体化”现象。

个体化,指的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在线的一种状态,你会自主地去做自我调节。

去个体化,则是在群体情境下,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出现了降低的情况。

而这种状态下,你可能会放弃了对自己的一部分约束,转而服从于群体的力量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身处群体当中时,会感到自己某些特征被激发。
尤其是在匿名的状态下,去个性化更容易发生。

这意味着我们的某些特征会暂时丧失或隐藏,即被群体淹没。


在我们对去个体化的解释中,会涉及到几个概念——匿名性被激发以及群体的淹没性

○ 匿名性。

在匿名的情况下,因为不需要参与者负责任,所以,即便是对自己熟悉的人都可能采取极端的行为。

比如,如果有人被套上一个口袋(类匿名情况),不断有人捶他。
当你刚好路过的时候,就也可能捶他一下。

之所以我们会这样做,就是自己是在匿名的情况下,他人不知道我们的姓名和身份,就算我们违反了社会规范,对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造成了伤害,也不会有被人发现的危险。
因此,当然也不用负责任。


○ 被激发。

所谓被激发,就是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下,个体会感受到自己可以对其他人有支配的能力,或者,他的情绪上会更加的激动。

比方说在一些集体行动当中,一些平时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另外一面,就是变得粗暴、富有攻击性——2012年中国很多城市发生的反对小日子的行动中,很多平时很蔫的人、很和善的人,他真的会冲出去砸店砸车,甚至打伤别人。


群体淹没性

所谓群体淹没性,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当中会更多地感受到一种安全感。

去个性化的最早研究,就是来自于对群体暴力行为的一种关注。
研究的结果发现:暴力或极端行为的根源,就是因为个体处于去个性化的状态下。
而如果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保持自己个性化的话,他可能会说:我跟他不一样,他能做的事情我做不出来

比如,近些年频繁发生的网络暴力问题,其实就是群体淹没性在作祟。
网络上的喷子都特别地毒舌,什么难听的话,什么恶毒的诅咒都能骂得出来。
然后,一群跟贴的人就一起开骂,这就是一种群体暴力行为。

◇ 03 ◇
避免去个体化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去个性化的影响呢

-1. 具名化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迪娜教授,他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
在万圣节的前夕,他们在西雅图观察了1352个孩子玩这个“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

结果发现:结伴的孩子比单独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要大一倍;匿名的孩子比那些问及姓名和住处的孩子,违规的可能性要大一倍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其实,我们可用利用“出具姓名”来瓦解所谓的去个性化。
比方说你站在一个小群体的对立面,可以通过叫出他们的名字来瓦解他们的去个性化。

就好像在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中一样,记住了自己的名字才能知道要做什么,要走什么样的路。


-2. 环境的布置

千篇一律的环境容易造成去个性化的暗示,而独特的环境——既可以指外部的社会环境,也可以指这个人的环境,比方说你的装修,你自己的着装,你自己的发型等等——都可以帮助你保持自我觉察,维持一个高水平的清醒状态。

另外,你可以在你的环境当中,多安装一些镜子、摄像机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自我意识。

此外在企业管理中,去个性化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比方很多大工厂在搞VI——厂服、规则、制度,什么都是千篇一律的。
于是杀马特文化流行起来,因为全身上下能有个性的,只剩头发了。

我们说:追求个性化,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如果太过压抑的话,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带来不必要的心理损耗。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之“去个体化”:你就是这样失去个性的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