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抑郁了吗?这些信号必须关注!

文/龙爸开讲
你家孩子抑郁了吗?这些信号必须关注!
“抑郁”这个词这几年的讨论是很多的。
近些年它的曝光率越来越高,这既令人担忧,又是一个好事——说明它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 01 ◇
抑郁与抑郁病
我们在讨论抑郁之前,可能先要来讨论一下抑郁和抑郁症的差别。
这其实就是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之间的区别,抑郁就是正常的情绪波动,严重点儿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抑郁症则属于心理障碍。
抑郁指的是郁郁寡欢、心事重重、情绪落寞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一般都是情景性的,也就是说它一般是由客观的刺·激导致。
比如他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朋友,或者是他跟某一个朋友的关系决裂了,或者他遭受了家长的批评、老师的斥责,或者他追求目标,都会引起孩子的抑郁情绪,甚至还会导致他食欲减退、失眠。
当然,抑郁也会受到主观的心理条件的制约。
比如,性格孤僻、懦弱或者是悲观的孩子,他就更容易陷入抑郁。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不良刺·激导致的抑郁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不伴随愉悦感缺失、自我价值低、自我评价低,还有自责自弃这些症状的。
而且这种抑郁情绪不是长期的、持续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发展成抑郁症。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遭受了严重的不良刺·激,由此引起了抑郁的情绪,而且长期没有消除的话,就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为抑郁症。
因此当孩子遭受了这些不良的刺·激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帮助,帮助他去调节情绪、舒缓情绪。
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器质性的躯体疾病,也会导致抑郁的情绪出现,比如肿瘤、癫痫,甚至感冒发烧等等,它们都会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但这种情况不一定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那么,什么是抑郁症呢?
抑郁症也叫抑郁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是一种精神科疾病。
抑郁症虽然也会让人情绪落寞,同时他还会让人觉得前途无望、人生无趣、自责等等,严重的就会有自杀的念头产生。
它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很高的复发率、很高的自杀率、很高的致残性,集四高于一身,中国大概是有5400万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兴趣和愉悦感的缺失。
抑郁症最与抑郁不一样的是:它不一定要有客观的原因导致的。
可能个体在生活中看上去挺好的,各方面都很顺利,但是他还是会患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症。
◇ 02 ◇
抑郁症的特点
抑郁症的临床的表现是有几点:
第一点是有四个字总结,叫做晨重夜轻。
这个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早晨起床较早,比患病前要早起大概两三个小时。
但是他起来以后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头脑昏沉的,一上午都会心情郁闷,提不起劲儿。
午后会觉得这种症状减轻了;到了傍晚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比较轻松,有交流的欲望;到了晚上他会觉得我好像好了。
但是在睡前的时候,患者可能会重新进入到抑郁的状态。
抑郁症的第二个临床表现是:对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大为减少,或者缺失了兴趣。
即便他去做了这些事情,他也感觉不到愉悦感。
而他的第三个症状就是:躯体的症状,患者就会有失眠或者是睡眠过多的情况出现。
同时体重会大大下降(并非刻意减肥)。
另外,还有一个临床表现就是:觉得很疲乏、精力不济。
还会不想说话,行动中迟缓,常常一个人呆坐等等。
◇ 03 ◇
青少年抑郁症
家长最关注的恐怕是:青少年的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是:他们与处境不相称,心境抑郁,兴趣和愉悦感的缺失。
它的临床表现和成人的抑郁的症状相似,比如上述的“晨重夜轻”,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低落,自我评价很低,认为自己又笨又丑,还会自暴自弃……
但是不一样的是,青少年的抑郁症除了心境抑郁,常常还伴有易激惹的情况,或者它主要表现为易激惹,而心境抑郁却并不明显。
这一点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两个:
第一个表现,有一系列的情感症候群。
比如明显的易怒倾向,孩子动不动就会发脾气,也会出现反抗、不守纪律、捣乱、打架、逃学等行为问题。
孩子的年龄越大,行为问题就会越突出,同时他也会有兴趣和愉悦感缺失的情况——对于学习甚至是电子游戏、美食旅游、化妆等等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日常活动都没有兴趣,也没有了动力,什么都不想做。
第二个表现,患者存在认知行为症候群。
其中包括了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思考能力下降、自我价值感低、过分自责,觉得自己活着是家庭的累赘,反复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等。
第三个表现,有明显的躯体症状。
其实这方面的症状前面也顺便讲过,比如疲乏、精力不足、头痛、头昏、胃痛、胸闷气短、食欲下降等等。
而且要注意的是:年龄越小,抑郁症的躯体症状就会越多。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注意上述症状,还要看持续时间——至少持续两周以上。
如果孩子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抑郁情绪体验时,家长就要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姿势、音调、语速、语量,以及他的日常活动等等,综合地做出判断。
一旦发现孩子有多个特征与抑郁症吻合,那就不要犹豫、立马去医院确诊,并进行临床治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