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心理学如何解释?

文/龙爸开讲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心理学如何解释?
记得前两年有一部动画片《包宝宝》,讲的就是中国式教育里面的一些迷思,看完后让人心里久久翻滚、难以平复。
在动画片刚开始的时候,场景还是挺温馨的,片中是一个十分有****,包宝宝与妈妈频繁互动、甜得化不开。
可是,随着包宝宝不断长大,翅膀越来越硬,他不再黏着妈妈,经常出去跟朋友一起出游,这让妈妈十分失落。
最让妈妈无法接受的是:儿子居然谈恋爱了。妈妈都快崩溃了,她容忍不了包宝宝的生活中有朋友和女人,两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最后妈妈怒不可遏,竟然一口把包宝宝吃了。
这个片子说的就是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纠结与博弈——父母总是愿意抚养自己想像中出的那个孩子。
就像片中的妈妈,她只是希望有一个可以永远待在自己身边,乖乖听话,永远长不大的乖宝宝罢了。
但是,传说中又听话又懂事的乖宝宝真的存在吗?如果有,那乖宝宝真的是孩子的理想状态吗?
这两个问题,基本上都已经被心理学家们否定了。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乖巧懂事,那是病,得治。
现实世界中,真正健康长大的孩子,是那种会哭会闹的,这样的孩子才是最本真、最富有生命力的。
◇ 01 ◇
孩子哭闹的原因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点:
没有什么负面情绪,它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在保护自我;
负面情绪是内心派来的信使,要告诉我们:身心出现了什么情况。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阶段,自身的能力还太弱,哭、闹是孩子争取自己权利的一种很正常的表达。
虽然这会让父母有点烦,但是这正是他的生命力的体现。
如果你连他这点儿权利能剥夺掉,那孩子只能压抑自己,活得极其委屈,“行尸走肉”就是这个样子。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归根结底,父母不喜孩子哭闹的原因无非是两个:
首先,我们对孩子抱有期望。
希望孩子不要给我们带来任何麻烦,最好听从我们的安排;其次,如果孩子打架或者哭闹,会让父母担心失去自恋感和控制感。
例如,如果孩子的玩具坏了,他会感到非常难过并开始哭泣。
然后妈妈看到孩子哭了,心里很不高兴,就立刻想反转替孩子的情绪去哄他:“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别哭了,别哭了!”。
如果孩子还在继续哭,妈妈就会很生气——她郁闷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一点也不听话。
于是“好妈妈”开始责骂、威胁、恐吓孩子。
这真的是教育孩子吗?恐怕不是吧,只不过是在发泄情绪。
◇ 02 ◇
孩子的攻击性
真正对孩子的教育是不能带有自己情绪的。
事实上,哭闹的孩子一定是因为受到某种对待后,感到了极不舒服。
这有点像一只天生活泼的小鸟,它应该属于广阔的天空,但你却要把它囚禁在笼子里。
“笼子”是一种束缚,哭闹就是孩子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攻击性的表现。
攻击性是因为孩子不满意而激发的。
不同之处在于:
有些人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而另一些人则直接表达出来。
一个能够表达攻击性的孩子,比如哭闹、搞事情,看似讨厌,实则这才是最正常的状态。
如果一个孩子到四岁时还没有表达出他的攻击性,他可能就有麻烦了。
有的家长说:孩子老是哭闹,哄不住。
但其实,这更多的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解读。
从孩子的角度解读,就是:我已经受不了、无能为力。
当孩子没有更多的办法解决一些问题时,他自然就会用最本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哭泣、不妥协、对抗等。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其实是有所期待的——要观察父母会怎么对待他,别人会怎么对待他。
因此,我们会看到,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往往会偷偷地看父母,看看父母的反应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他其实是害怕的。
他担心父母会拒绝他、忽视他、甚至抛弃他。
所以,孩子哭声的背后,也隐藏着恐惧、无力、无助、沮丧的感受。
◇ 03 ◇
攻击性,更有活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有攻击性(爱哭、爱闹)的孩子更有活力呢?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攻击性意味着:我正在保护自己的边界。
然后,当我们的界限被别人跨越时,我们会感到一种被侵犯的感觉,然后我们会通过释放攻击性来维持我们的界限。
反应比较强烈的孩子会说:“别惹我,否则我就打你”,这是通过攻击来维护自己边界的表现。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是否经常以侵犯边界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以致于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用攻击来维护自己的界限。
就像有些孩子一样,当妈妈喂他们吃饭时,他们会剧烈地挣扎,会生气,会掀翻桌子……那时因为他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但父母还是强迫他吃,他的边界被侵犯,他的情感不被尊重,所以他只能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看看,在孩子哭闹之前,
周围的人对他做了什么?
你尊重他的主观意愿吗?
我是否触犯了他的底线?
他被允许释放他的攻击性吗?
其实,孩子们都是很单纯、很直接的。
如果你爱他们,他们就会爱你;如果你攻击他们,他们也会攻击你。
因此,如果你还在想培养一个乖巧、听话、安静的孩子,那么你最好先问问自己:
是我们害怕承受孩子哭闹带来的焦虑和失控,
还是想要抚养自己脑海里的孩子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