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之道德感:孩子为什么撒谎?

文/龙爸开讲
儿童心理学之道德感:孩子为什么撒谎?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感,从来都是非常大的一个课题。
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家的孩子长大后毫无教养、害人害己,不是?
那么,什么才是道德感呢?
◇ 01 ◇
道德感
道德感的发展,涉及到儿童如何按照内在行为标准来认知道德,以及文化、情感等其他的相关因素。
它是对道德的一种感知,它与道德判断相结合,一起决定儿童的道德行为,引导着儿童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认识自我,并形成自我的价值观。
传统的研究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感是低于年长的儿童和青少年的。
因为年幼的儿童具有以自我中心的特质。
但是最新的研究发现,其实年幼的儿童并非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实际上更为关注他人的愿望、感受和思想。
对他人反应这样的一种感受性,有助于幼儿对他人的不赞成做出回应。
因此,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对行为举止的规范标准有所了解;三至四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像成人一样区分道德标准和社会习俗标准了,他们认为违反道德标准是更为严重的,因为这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年幼的儿童,其实已经具备了道德直觉。
但是要注意的是,就算儿童拥有道德直觉,能够理解行为规范,知道有一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遵循道德规范的指引。
因为有许多的道德行为是要抑制当前的需要,来满足将来的目标。
就好比我们马上要说的撒谎行为——儿童当前撒谎,也许是因为他现在想要某一样东西,或者满足一个需求。
但是我们不希望儿童撒谎,是因为我们想让他将来成为一个很诚实的人。
这样的一种冲突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挑战。
而理解人际冲突当中不同的参与者的感情和利益,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发现:儿童看到受害者会有消极的体验,而对于施害者则会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比如他们给儿童一个情景:有一个小偷,偷了一样东西。
那么儿童会认为小偷很开心,因为他偷到了这个东西。
同时他也会体会到一种消极的体验,因为有人的利益受到了伤害,所以会有内疚的感觉。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就算儿童拥有了道德直觉,他也不一定能够真的按照我们的道德规范来行事。
那么他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违反道德的行为。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对于他的行为表示了不赞成,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或者是羞愧的情绪反应,这个就有助于激励他们来产生道德依从。
所以孩子如果有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并不可怕,家长应该要关注的是自己如何对他们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引导。
◇ 02 ◇
儿童撒谎的处理
下面我们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撒谎”这样一种现象。
撒谎的原因是有很多的,小一点的孩子,两三岁的孩子,他们有时候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当他说一些很夸张的话或者是违背现实的话,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在撒谎,而是他把想象中的东西说了出来,那么我们就不要去苛责他。
而大一点的孩子呢,他撒谎的背后可能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是对于惩罚的恐惧。
我们要去读懂他们的心思,不能简单的因为他撒谎,就对他开展教育或者批判,而是要先停下来看一看他有什么需求。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的一个体验。
在我五岁要上幼儿园的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爸爸把我送去幼儿园。
到了幼儿园门口,我就跟他说我不能进去,因为我还没有吃早饭。
当时爸爸很着急,他就说:那我赶紧回家吧,先吃了早餐再过来。
但是回到家以后,我妈说他吃过了呀。
然后我爸爸第一个反应就是打了我一下,他说:小孩子是不能够撒谎的,你明明吃了怎么能说自己没吃呢?
那是我成长过程当中唯一一次他打我。
当然他是想让我知道撒谎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但是这样一种管教方式是基于引起我的恐惧或者是不安为基础的。
其实爸爸更好的做法是:考虑一下我为什么会撒谎?
很显然在这个案例当中,我撒谎是因为我害怕去学校,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担心会跟妈妈分开,我舍不得,我还没有做好准备等等。
他们这时候要做的,当然一方面是安抚我的情绪,告诉我不用害怕,不用担心。
另外一方面也要告诉我,虽然你撒谎是有原因的,但是你毕竟撒谎了——这样子爸爸就不得不很着急地,很匆忙地又把你赶紧送回来,并且还在想是不是妈妈没有照顾好你,等等。
那么,是你给我带来了麻烦的,让我很着急。
如此做的话,我会感到自己被接纳了,所以以后我就不会再撒谎了。
另外,下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我会直接的说出来我的想法,而不是用撒谎的这样一个方式。
因为撒谎的方式多多少少会对别人带来伤害。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