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你究竟在害怕什么?5个方法克服恐惧,第5个最重要
说到恐惧,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在你的亲子关系中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在我们的工作坊中,让参与者两两搭档,互相提问这个问题,然而,起初时候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没有恐惧。
可是,随着提问的深入,大家心底浮现出来的恐惧却越来越多——
比如有人说害怕自己做不好母亲,害怕孩子将来不会幸福,害怕孩子发脾气,害怕孩子不理解他,害怕孩子不被尊重,害怕自己会打孩子,害怕孩子出点什么事儿,害怕孩子生病……
当家长们发现自己原来有如此多的恐惧,他们顿时感到很惊讶。
而父母与孩子的日常交恶,比如指责、抱怨、打孩子等行为的背后,常常都有恐惧在作祟。
那么,恐惧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多的恐惧,一方面来自于我们过去的经验,一方面来自于我们的想象。
比如有一位母亲对我说,她经常有种恐惧,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被人贩子拐走。
为此她辞掉了工作,每天守在孩子学校的旁边,感觉自己被这种恐惧给笼罩了。
这种恐惧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想象。
那么,面对恐惧我们要怎么办呢?
我们先通过驱动轮模型来具体的拆解一下克服恐惧背后的需求核心和方法。
◇ 01 ◇
正视内心的恐惧
很多认为自己没有恐惧的家长或孩子,其实是在逃避、不敢正视恐惧。
说到底,恐惧是一种情绪,不会因为你装作看不见,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有正视我们内心的恐惧,才有望克服它,不被它所左右。
当我们可以正视恐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重新打量恐惧本身,来搞清楚自己的恐惧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在心理咨询中,通常是鼓励表达恐惧、接纳恐惧的。
而且,恐惧这种情绪,并不是所谓的负面情绪,它只不过是个体心理防御的一种机制罢了。
当我们在学校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时,发现他们通常都是害怕“恐惧”的,当我告诉他们,恐惧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绪,我们可以去谈论恐惧时,孩子迅速就放松下来。
所以,日常就不妨花一些时间跟你的孩子谈一下恐惧。
其实绝大多数恐惧都是可以克服的。
所谓“克服恐惧”,并不是把恐惧消灭,而是我们可以直观恐惧,带着勇气更好的生活;所谓“勇气”,就是即便害怕,我们也依然选择继续前行。
当我们可以看清恐惧的时候,就可以谈谈如何克服恐惧了。
◇ 02 ◇
重建认知,克服恐惧
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克服恐惧的方案,是重建认知法。
经过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多年实践证实,这些方法行之有效,下面就分享给大家:
-1. 用他人做榜样。
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他非常害怕上台讲话,但是内心又渴望在人群前展示自己。
为了克服这个恐惧,他就开始观察老师每天在讲台上说话的姿势、表情。
他父亲也很支持,给他买了许多名人演讲的视频,这让孩子找到了许多榜样。
通过不断的观摩、学习,最后孩子终于成为班上最能演讲的学生。
-2. 重新审视并改变自己的看法。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害怕,都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想象。
我们问自己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来推翻自己原来的想法,比如:
我会被水淹死,这是真的吗?
别人会笑话我,这是真的吗?
……
当你质疑自己的想法,你就会发现有很多想法其实很可笑。
当我们从这些想法当中解脱出来,尝试换个角度来看看事情的另外一面,通常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3. 视觉想象法。
这种方法俗称“白日梦”,这是很多著名的运动员都会使用的一个方法,要诀就是:想象你正在做那件事情。
比如刚才说的游泳,你想象自己已经参加游泳学习,你感到了水的清凉,你被水支撑着,你漂浮在水面上,像鱼一样自由的在水里游动,你完成了所有的动作……
前面说的那个害怕演讲的孩子,就曾经常使用视觉想象法帮助他去克服了恐惧。
虽然这并不表示说他上台不会害怕,但是讲了一两分钟之后,他就变得不害怕了。
-4. 放松。
当我们学习、做事状态最好的时候,态度都是放松的。
因为放松会带来一种力量,身体会变得更有弹性,我们的大脑的灵敏度会提高,自然心情也会更愉悦。
当我们面临恐惧时,行动之前放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四处走一走,呼吸自然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灵气。
聆听音乐:去聆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让自己放松下来。
放松身体:可以通过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
-5. 行动起来。
只要制定行动计划、行动起来,你就会发现很多的恐惧并不可怕,上台演讲没什么大不了,下水也无所谓……
如果我们一直都在想象恐惧,而没有行动,就真的很难克服恐惧。
真正重要的还是:要在行动中去克服一切。
有个班主任老师跟我说:他经常有一种想要去拥抱孩子们的渴望,他觉得他很爱那些孩子。
但是他又害怕孩子们会拒绝他、不喜欢他。
万一被拒绝怎么办呢?岂不是很没面子?岂不是很尴尬?
有一天他终于豁出去了,迈出了第一步。
当老师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他收到了热情的回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