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个词叫“自我图式”:你认识你自己吗?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有个词叫“自我图式”:你认识你自己吗?
“自我图式”这个词,相必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
我们先不说它是什么意思,先来看一个小测验:
我给出十个形容词,它们分别是:可爱、善良、冷漠、无能、热情、乐观、聪明、胆小、敏感、自卑。
你来看看,哪个词适合你?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自己认为的自己。
比如:
我是内向的人,
我的心特别软看不得有人受苦,
我什么都做不好,是一个没用的人……
◇ 01 ◇
什么是“自我图示”
所有这些对自己的认识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关于自我的全貌。
心理学家就把这个认知全貌称为“自我图示”,说的就是个体基于过往经验,形成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
这样说似乎还是过于抽象,不太容易理解。
来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吧,人的大脑就像是一台电脑。
那么各种图示就是电脑内部的一个个app,自我图标就是一个叫“自我”的app。
每当遇到与自我有关的信息需要处理时,就会启运这个程序。
比如,你有一个应酬,接收到这个信息时,你的自我图示马上就开始运行了——如果你在自我图示中写的是:“我是一个不善社交的人”,那么你很可能会拒绝朋友的邀请。
自我图示一旦形成,就会一直影响你的思想、你的行为,甚至你的生活。
例如,当你有一种自我图示说:“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时”,你可能会自卑,不敢去追求比你更好的人、比您更有能力或更优秀的人,更可能去找一个比你条件差的人做朋友。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自我图示的概念,我们不妨先记住自我图示的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速度、选择和稳定。
◇ 02 ◇
自我图示之速度
第一个词叫速度。
大脑的特点是喜欢偷懒,而图示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偷懒,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节省认知资源。
大脑为了让自我评价变得简单且相对可靠,它就会拿图示当一个模板,只要遇到相关信息,它就会直接套这个模板。
曾两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
他们让一些人在办公室待了大约30秒,然后这些人离开办公室后,研究人员问他们:
你们刚才在办公室看到了什么?
大多数人的答案中都有书籍,但办公室里实际上并没有书。
这是什么意思?
这说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们对办公室的印象是办公室里应该有很多书。
同样,如果在你的图示中你是一个糟糕的演讲者。
当你有一个公开演讲的机会时,你可能不会慢慢分析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可以讲什么内容,演讲的目标是谁,我可以采取什么步骤来完成它……
相反,你会很快用图示给自己找理由,说自己不行,结果就真的错过了说话的机会。
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去做了,不一定会做得不好,甚至可能会做得很好。
◇ 03 ◇
自我图示之选择
第二个特点叫做选择。
什么叫选择呢?
也就是说,人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做出一些选择或筛选——与自我图示一致的信息,被优先注意到和回忆。
例如,一个不善于社交的人会更注意聚会上其他人的冷漠态度,并很快将其解读为对自己不受欢迎。
当他回忆起过去的聚会时,更容易记住的人,可能只是因为那人在吃饭时不友善地看了我一眼,让我觉得我不受欢迎。
反过来,这样的聚会进一步证实和加深了他社交恐惧的自我形象。
再比如,你可能第一次去打保龄球,结果还剩下两个球。
这时,你旁边的朋友可能会告诉你,太可惜了,差一点就全倒了。
这本来可能只是一个中性的评价。
可是,如果在你的自我图示中你是一个不擅长运动的人,那么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遗憾的事情上,你会觉得你确实还有两个球没有掉下来,这意味着我确实是一个不擅长运动的人。
但如果你的自我图示是“我很擅长运动”,那么你会认为朋友的话可能是另一种表达:差一点就大满贯了,我果然如此厉害。
◇ 04 ◇
自我图示之稳定
自我图示的第三个特征称为稳定。
一个人自我图示的形成基本上与他的童年环境和过去的经历密切相关。
那时的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我们的自我图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如果一件事做得不好,你的父母总是说:“你为什么这么笨!”那么,从此“我很笨”这种自我图示就会慢慢形成。
一旦这种相似的经验不断得到重复,自我图示就会越来越稳定,再也难以改变。
当新的信息进入大脑并与原来的图示不一致时,大多数时候人们往往会在潜意识层面,直接忽略或很快忘记新的信息,或者他们会找到各种理由来曲解或反驳这些信息,而不是试图改变自己。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但结果你这个月的销售业绩没有完成,领导可能会批评你。
如果你的自我图示表明你是一个特别没有价值的人,那么此时听到批评时你可能会非常难过。
因为领导的话恰恰印证了你的自我图示:我是一个特别没出息的人,什么都做不好。
但相反,如果在你的自我形象中,你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那么即使你的老板此时批评你,说你为什么这么没用,你也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妄自菲薄,认为“我真的很没用”。
相反,你很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领导就是一个棒槌,什么也不懂瞎指挥。
”
好了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理解自我图示这个概念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