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随波逐流还是独善其身?

文/龙爸开讲
曾国藩:随波逐流还是独善其身?
自古至今,职场之中都会有很多上不了台面,但又不容忽视的法则。
场中人想做成一些事情只能先适应它们,像海瑞那样一味独善自身只能成为众矢之敌。
比较风尘的说法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国学一点的说法是“外圆内方”,在这个方面,曾国藩的作法可称得上是典范。
◇ 01 ◇
吃喝
虽然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可是在一些问题上还是选择了随波逐流,并没有把自己树立为道德标兵。
比如在吃喝应酬之上,一开始曾国藩也是抵触的。
这绝并不是说他有多么强的道德洁癖,而是那时候的薪俸太低。
一旦花钱太多,他那点养廉银是真的扛不住。
就算是后来做到两江总督,那可是掌管三省的大总督,经济负担也依然太重。
官越大应酬越多,几乎天天都要大宴宾客,一次少则几十人多则百十人。
以同治十九年九月底到苏州阅兵为例,短短一个多月,曾国藩就宴请了二十多席,按照清代满汉全席的标准(八两)计,也需要近二百两银子。
如果曾国藩是巨贪也还罢了,可是他偏偏要做圣人,虽然不至于像海瑞清如水,也绝对不耻与和珅为伍。
否则,他的圣人良心会很痛。
所以,他拒绝了大量的灰色收入。
◇ 02 ◇
日常送礼
然而,不管怎么说,吃喝费用在曾国藩众多的迎来送往中,只能算是一个小头儿。
比如,曾国藩的另一项——送礼。
虽然他本人不主张收礼,可是却不能拒绝送礼。
尤其是那些京城的老爷们,每年不送点“炭金”,恐怕自己这个总督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在那个时代,这个炭金已经成为官场之上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冬天,各省的地方大员都要向京城的官员送钱送礼,用以保持联系、疏通关系。
这笔钱说多不多,但也绝对不算少,每年至少都要有数千两。
古代官场之上送礼的名目,其实是非常多的,比如钦差大臣路过自己所辖的地面儿,你不得送个盘缠?这叫作“程仪”,动不动就得百十两。
曾国藩也做过这样的事情,道光二十三年他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官,这一趟皇差至少有六千两进账,现在轮到自己出血了。
清朝是一个非常喜欢外派钦差的朝代,办案、督工、崖灾、主考等各种钦差如过江之鲫,让人应接不暇。
◇ 03 ◇
办事送礼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曾国藩的所有送礼开销,那就太天真了。
上述这些就是维持日常交情,如果要托人办事,那还是要单独送钱的。
比如,向中央报销,就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曾国藩的军费,每年都要向户部去报销,这时候,打发小鬼们是特别有必要的。
如果你敢不给钱,他们就会以各种名目来折腾你,不是说你的报表格式不对,就是数目不全、行文不规范,甚至直接说你的费用不合规。
人家就是要折腾你,让你跑来跑去,太耽误事了。
可是,一旦你的钱到位了,那服务热情zer一下就高涨了。
这些人无非就是小小的办事员,但是就能这么拿捏你。
别看他们官不大,不对,他们根本不是官,只能算吏。
那胃口可实在是不小,李鸿章曾记录说:户部报销有1里3毫的回扣。
也就是1.3%,真是狮子大开口。
这样算来,曾国藩一年三千多万两的军费,光是户部这些小吏就得克扣40万两,这几乎是一个总督两年的收入了。
不过,曾国藩也是老油子,很懂行,不会当这个冤大头的。
他到处托人找关系,最后只给了八万两的回扣。
虽然优惠了不少,但也仍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看看,权倾天下的曾国藩也不得不在这些小吏面前低下头颅。
◇ 04 ◇
专项金库
然而,以曾国藩的薪俸来支撑他的应酬,肯定会入不敷出。
没办法,曾国藩只好设立私人金库。
这个小金库的主要来源就是抓捕走·私之人后,收缴的财物充公所得。
所以综上所述,曾国藩平时的吃喝、礼节交往费用,应该都是来自他小金库里的钱。
这笔钱每年大约是两万到三万两。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晚清之光,就是他即便身处泥潭,也依然比别人要坚守底限:
他不会把小金库用于家庭生活。
他一家人的消费应该都是来自他的养廉银,就连他们家的路费也是从养廉银中提取的。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曾家过得简直清苦,也就不奇怪了。
总体来说,曾国藩每年还会剩下一万两左右的积蓄,这主要是他的小金库的余额。
这笔资金会有两个去向选择:一是捐献社会,二是留存小金库。
但是,无论如何,他绝不会把这些钱带回家。
◇ 05 ◇
生活花销很节俭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堂堂曾国藩总督在湘军待了12年,身后留给妻儿的银钱却那么之少,只有一万余两。
他一生花费的最大开支就是: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稍微豪华一点的图书馆,但就这也是他儿子曾纪泽建造的。
就这点私人的花销,当曾国藩得知超出预算时,他还是大发雷霆。
还是他的弟弟曾国潢以保护书为借口——是担心虫子把书本蛀倒,还是保护好这些珍贵的书籍?才让曾国藩冷静下来,但他最终都没有使用过这个图书馆。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下班后散步,突发脑溢血。
一小时后他去世,享年61岁。
曾国藩生前曾留下遗嘱,嘱咐孩子们给自己办丧事时从简、不可收礼:
“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
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
当时,曾国权建议不要遵守曾国藩的遗嘱,要举行隆重的葬礼。
毕竟他是一品大夫,也是中兴四大臣之首,必要的体面还是不可少的。
他的儿子果然拒绝遗嘱,办丧事花掉了曾国藩的大部分积蓄。
以至于曾国藩去世五年后,儿子看病都没有钱,只能依赖左宗棠资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