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说话,孩子就嫌烦,真相太诛心

文/龙爸开讲
父母一说话,孩子就嫌烦,真·相太诛心
同事小玲跑来跟我诉苦,说自家的儿子越来越难管,根本不愿听她说话。
父母怎么说,也是为孩子好的,可是每一次跟他说话,他都会以一句“别管我,烦”终结,这种亲子关系真是让人太难受了。
无独有偶,一边旁听的同事马上也被引发了共鸣:
“对对对,就是这样。
我只要一问女儿:‘在学校怎么样?’她永远都会回答:“还行”,“就那样”,“挺好的”。
然后,就没然后了“
唉!明明是一片苦心向明月,为何却是明月无奈照沟渠呢?明明都是好的方法和意见,孩子为何就是不愿听呢?
孩子小时候不是这样的,一直都是爸妈说什么就是什么,特别乖,怎么就越长大越无话可说了呢?
◇ 01 ◇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听话?
这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
尤其是孩子进入初中,正式踏入青春期开始,他们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性时期,正在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
从此刻开始,孩子注定是要与父离渐行渐远的,这个过程虽然伤感,但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
因此,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时,父母的态度首先要淡定,然后接纳。
2/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
亲子关系的恶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力量很有限,而且缺乏独立的思想和意识,他们通常会比较黏人。
而年轻的父母,往往是会杂事比较多,而且自己还是一个大孩子,缺乏耐心和同理心。
这个时候,父母对于一直缠着自己的孩子会比较烦。
对于孩子的叽叽喳喳,父母通常会选择忽略或打断,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与父母沟通起来自然也是兴致缺缺了。
3/ 亲子的兴趣点不同
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是自然的。
由于出生的年代完全不同,因此他们的兴趣点与关注的东西是非常不一样的。
因此,孩子普遍会认为父母是过时的,观念太过陈旧。
在这个背景下,在孩子的意识中,父母就是“差劲的”,因此,不管你说什么话,他都会认为是不对的、浅薄的,所以干嘛要接受呢?
◇ 02 ◇
亲子沟通中的这些“雷”
当然,亲子关系恶化的最重要原因还是沟通方式欠妥,比如:
1/ 自说自话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完全是站在认知和道德的制高点上,只顾着自己夸夸其谈,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不管爱,还是沟通,重要的都是双向奔赴。
沟通中有来有往才能良性的进行下去。
亲子沟通中,家长首先要放下自负和自恋,更多的倾听孩子的经历、想法和感受。
这样做的好处多多,不仅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鼓励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2/ 亲子互不信任
想一下你跟自家孩子之间,或者亲人朋友家的亲子之间,是不是出现这种场景——
孩子在学校受了气,老师叫家长去学校。
家长是不是经常会还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就对孩子一顿臭骂?
你看,在这里父母的反应是不达标的——孩子把自己的伤口撕开给父母看,他是想要获得安慰。
结果呢?换来的只是父母的质疑与批评,甚至打击,这显然只会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这时候,一定要耐心听孩子讲完,并理解、接纳、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你们一直都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所有的问题家人都会一起去解决。
这便是亲子之间的信任。
3/ 善于泼凉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
很多事情他都没有尝试过,如果鼓足勇气后的第一次尝试,就被父母的贬低和责备所打击,必然在他们的内心留下深深的伤痕。
如果总是这样,孩子非常有可能走向自卑和低自尊。
所以,对于孩子新的尝试,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传递正能量,要多鼓励孩子勇往直前,这远比打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或许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家长。
◇ 02 ◇
让孩子听话的3种沟通
亲子沟通是一个技术活儿,需求一些常规的沟通技巧。
不过,在此之前,父母首先要改变的是你的态度。
1/ 积极的反馈
当孩子做过某种行为或者表现时,如果你心里有点反感, 一定要提醒自己冷静一下。
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积极的反馈或者激励,这会让孩子的努力得到认可,从而激发他强大的内驱力。
同时,父母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天赋,一旦孩子有一个小的进步,就要适时的给予表扬。
这会让孩子感觉到关心和重视。
2/ 适时共情
同理心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亲子之间建立情感链接的关键是:父母在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发现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理解并接纳它们。
当你愿意与孩子平等交流时,他也会勇敢地表达出来自己的观点,并给你他的建议。
特别是孩子遇到挫折正在沮丧时,父母不应该一上来就责怪他们,或者给予改进的建议,而是要安抚他们的情绪:
“我知道你很难过,谁都会遇到失败。
我们可以一起找出失败的原因。
接下来你会每次都做得更好。
”
3/ 客观表达,改变T程度
当我们试图引导孩子改正沟通中的某些缺点时,有效的方式不是评价,而是陈述事实。
比如,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却不喜欢自己收拾,这个时候,与其一遍又一遍地指责孩子“邋遢不爱干净”,不如直接命令孩子去收拾房间才是最有效的——
“明天舅舅要来,看你的房间这么乱让舅舅看到多丢人呀!
赶紧行动起来,今天晚上之前收拾好!”
太多的命令和批评总是适得其反。
有时,客观表达往往比主观评价更有效。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