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这才是利他思维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这才是利他思维
中国有句老话:大善若伪。
似乎是确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过于尽善尽美,就难免有演戏之嫌。
同样的,一些公众人物到处做公益,似乎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好像这种崇高的德行已经化为他人生的一部分。
他们也因此这种利他的人设而获得了巨大的名望和利益,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看来,利他与利己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别,或者说利他就是利己的至高境界。
所以说,你真的了解利他吗?
◇ 01 ◇
什么是利他?
追根溯源,“利他”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它原本是佛教术语,意思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
显然,这种自愿的利他之举,对于增加社会的温情是十分有益的。
其实,利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通过某些行动既满足自己,又能同时帮助到别人;
在某些情况下,放弃自己的需求,只为满足他人的愿望。
这是一种某度百科式的解释,过于粗糙,并不十分严谨。
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利他思维的产生机制。
◇ 02 ◇
利他的机制
在心理学领域,一切引起、促进、维持和调节个体的行为都来自于一定的心理动机,而心理动机是使个体朝着某一目标迈进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机。
其中,利他动机是指个体不顾自身利益,而提升他人价值和利益的倾向。
利他行为是受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
这是个人的行为,却可以造福于他人、公众和社会而不求任何回报。
因此,一切利他行为都源于自利动机,其特点是完全利益他人的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利他行为和帮助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行为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求任何回报。
利他主义者真诚地相信帮助他人是他们的责任。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自己应该利他,但实际上他们只停留在帮助别人,而不是真正的利他行为。
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所以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利他。
而且,即使有时候你能做到真正的利他,但持续保持利他思维也不容易,因为影响一个人利他动机的因素有很多。
◇ 03 ◇
利他的机制
首先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情境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良好的气候和环境使个体感到快乐,往往会增加利他行为,而如果暴露在噪音等恶劣的环境因素中,利他行为可能会减少。
在社交场合,有他人的在场可能会对利他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参与的人越多,有时发生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就越小。
当独处时,个体更有可能变得无私。
这是由于他人的存在,导致去个性化,个体责任感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将责任分配给在场的其他人,导致责任分散,自身责任减少。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如果情景中存在帮助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比如前段时间哈尔滨就很热门。
不少南方游客前来签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南方小土豆北伐”的热潮,并引发了哈尔滨人自发的各种服务南方小土豆的利他行为,比如开着劳斯莱斯司机带游客去景区免费名额,当他们在路上看到小土豆想玩雪时,无论认识与否,都会主动牵手牵手。
哈尔滨文化和***还针对南方小土豆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节目,一系列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造成这一切行为的原因可能是网络上疯传的切冻梨的视频。
可以看到,视频中的商家本来可以选择直接将整个冷冻梨上桌,但为了方便游客食用,将冷冻梨小心翼翼地切成块,装在盘子里。
随着视频的疯传,这一行为也为哈尔滨的企业和当地人,甚至哈尔滨市文化和***树立了榜样。
因此,到了后期,网友纷纷调侃哈尔滨是一座讨好型城市。
事实上,这是对他们利他行为的极致肯定。
此外,在社交场合,如果个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首先解读情境的含义和性质,确定是否属于紧急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干预,然后采取行动。
当情况的性质不清楚时,人们通常会参考在场其他人的反应。
当然,时间压力也会影响利他主义。
当个人忙碌且时间紧张时,通常很难做到无私。
利他目标的特征也会产生影响。
通常与利他者相似的人,尤其是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没有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帮助和拯救。
除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外,利他者的心理特征也影响着利他行为。
在情绪方面,当个体心情愉快时,往往对他人和事物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
当个体做错事而感到内疚时,往往会做善事来补偿,以减轻内疚带来的心理压力。
但如果表达出内疚感,心理压力减少,就会导致利他主义的减少。
一些人格因素也会影响利他行为。
社会责任与利他行为正相关,同理心和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行为正相关。
当然,懂得帮助别人、利他也很重要。
掌握救援技巧和救援方法,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真正的利他思想就像至善如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真正利他的人,绝不是一个看似利他,实则自私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