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
“生而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应该就是找到自我。
”
这是大家最爱说的一句话。
可是什么才是自我呢?本文不是鸡汤,而是要从心理学的原理上扒扒这个问题。
◇ 01 ◇
何为自我?
在心理学上,自我是个体对于存在状态的认识。
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种意识或者概念,包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况,以及对于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
自我可以分为五个层面: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物质自我是最基础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人的肉体消失,意识和心理自然无所依附、身消道殒。
当然,既然是心理学的概念,物质自我,也包含个体对于自己肉身的认知,比长得好看、玉树临风等。
如果物质自我的认知是不好的,会引发个体的极大不安和焦虑,比如肥胖,同样的职业水平,人家只是因为比你瘦了10公斤,就可以一个月比你多拿3000元,你说你焦虑不焦虑?
更严重的情况,比如身体的缺陷,会让整个人如同身陷地狱,就像作家史铁生刚瘫痪的那一段时间,整个人都处于消沉之中,感觉生活毫无希望,非常暴躁,多次寻死。
心理自我是个体的态度、观念、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心理要素的总和。
如果说物质自我是硬件,心理自我就是软件,可以粗略的等同于一个人的内涵、思想或者灵魂。
我们通常说的“三观不合”中的三观就是指的这些。
三观不合的人在一起会非常别扭,而且容易引发冲突。
相反的情况下,两个人就很容易引发共鸣,做事也容易同频。
社会自我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自我,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
作为一个人,社会自我是自我概念的最核心,既包括社会如何看待个体,还包括个体感知到社会对他的态度。
简单说,就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这个自我很重要,但是也不能过于看重他。
因为很明显,它是滞后的,只不过是一种印象。
现在的流行语“人设”的一部分涵义就是指的社会自我,但是,它还有另一层意思——
作动词用,个体设计自己的形象,并把它营销给周围人或者大众。
如果个体错把社会自我当成真正的自我,那就大错特错了,特别是如今谣言满天飞的大环境下,很容易被网暴,给自己增加精神内耗。
而且,这种认知也会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束手束脚,从而失去更大的发展前景。
理想自我是个体自己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理想或者梦想。
如果套用经典精神分析中的概念,理想自我就是“超我”,除了包含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还应该包括周围人以及社会规范对个体的期待。
理想自我是正向的,而且具备实现的可能,这样激励作用会比较大。
否则就会把个体的人生带偏,或者求而不得,产生极大的挫败感。
反思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状况以及社会看法的评价。
这是成为真正自我的最重要的一种力量。
因为评判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体的周围,还是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都会有不少针对自己的评价。
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是完全相信,是一味忽略,还是客观的审视自己,这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心理的成熟度与格局。
◇ 02 ◇
自我如何形成?
那么这些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式,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等,它使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理自我在出生后8个月左右开始,3岁左右基本形成。
社会自我大致是在3岁到13岁之间,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
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并根据社会期望调整自己的行为。
心理自我阶段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需要10年时间。
发展到这个阶段后,个体能够感知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
特别重要的是自尊和自信的发展——自我概念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自我发展跨越的时间很长,与我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
此外,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定性方法来衡量自我——我是谁。
只需要在6到7分钟内写出15个关于我是谁的叙述性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句子是给自己写的,不是给别人写的,应该按照自己想到的顺序来写,不要考虑重要性和逻辑关系。
这就是你的真实自我的样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