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勤奋”的四种表现,第4种最害人
文/龙爸开讲
“假勤奋”的四种表现,第4种最害人
很久不见的朋友,只要一打电话,对方总会习惯性说一声“忙呀”。
这并不一定是搪塞之言。
在我们的周围,你总能发现有些人一天到晚都忙个不停,关键的是:往往他们的事业做得还不怎么样,甚至连一般水平都达不到。
我们称这种人为“假勤奋”。
本文就来扒扒到底有哪些假勤奋,并给你提个醒别让自己入这种坑。
◇ 01 ◇
忙于简单的重复
你可能羡慕那些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你决定读书。
于是,你开始集邮式的读书,仿佛沉醉其中,一本接着一本,简直就是爱不释手。
如果你只是喜欢读书本身,这样就很好,但这样做离你要成为博古通今的学者,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这条道路上,读书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
之后还要记忆、融合、思索、提炼、输出等环节,直到你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方可成为真正的学者。
你可能羡慕健美运动员充满力量的肌肉,你决定锻炼。
于是你天天去健身,可是经过刚开始的一段肌肉酸痛之后,就没有感觉了,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也仍然不见肌肉。
其实,这就是简单的重复,你停留在舒适区,始终进不了提升区,这种练习是练不出肌肉的。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你只愿意轻松的完成一些工作,这就是“假勤奋”。
只有那些需要你需要殚精竭虑,不断克服困难的任务,才算是真正的勤奋。
当然,凡事都需要有一个度,不要说目标高一些、难度大一些,你就为自己订一个“王氏小目标”,这个“超我”太艰巨了,十之八九无法实现,结果只能让你很受伤。
比较适合的目标和任务是比你现在的能力稍高一点点,轻轻松松是肯定实现不了的,但是努一把力、掂一掂脚就能大概率实现。
◇ 02 ◇
过于佛系,不看结果
有些人过于得过且过,一天到晚都很忙,可是从来不看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
就像是你只是收集食材和食谱,却从不依照它们把饭菜做出来。
只有你切实按照预期去做,去检查自己做的优劣与成果,才能感受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
在学习中,学习后马上就要检测,看自己有没有记住,做题目能不能做对。
对于真正的勤奋者来这说,功利一点并不可怕,我们就是要迅速看到反馈。
不为反馈的一切努力都是耍流氓。
◇ 03 ◇
苦学,而不总结
有些人天天在学习,却从来不对学习方法和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如此作法,只会让自己在学习中一直处于感性阶段,提升不到理性层次。
学习也只不过停留在量变的阶段,始终进不了质变层次,无法登堂入室。
但另外一些人就很会分析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自己的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此作为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指引。
比如,学习英语中,有个同学想突破一万词汇量这一关,他的方法是背词典。
可是努力了一个月,竟然发现原来背过的单词在阅读理解中仍然不认识,这就比较尴尬了。
如果他不去反思哪里出了问题,仍然背词典,可能到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反的,如果他想一下——
是背词典这种方式出问题了?
还是背完之后,复习得不够?
有没有更好的背单词方式?
经过这样思量后,他可能就会发现在语境之中背单词的效果更好。
因此,调整为通过阅读文章记忆单词,这样努力的效果果然好多了。
这就是“总结规律”。
◇ 04 ◇
道德许可
有些人的努力,只是为了符合某一种规范或者价值观,而当事人更沉迷于努力后或决定努力后的满足感,而非努力的真正成果。
所以,他们努力后,紧接着出现破坏学习或工作成果的行为。
不太好理解,打个比方吧。
比如,在你的周围,减肥是一件很有范儿的事情,于是你决定每天跑步5公里来减肥。
但是,当你跑完5公里后,马上想:太苦了,吃块巧克力来奖励一下自己吧!这就是对减肥努力的破坏。
再比如,你决定进入学霸模式,一天学习10小时以上。
你为自己的宏伟计划兴奋不已,感觉自己太棒了,先大吃一顿庆祝一下。
这种作法的危害不只是削弱你努力的成果,还会让你沉溺于虚假的成就之中。
很多人只是订了一个好看的提升计划,就开始沾沾自喜、弹冠相庆。
自己感觉很满足,沉醉在这种虚假的繁荣之中,却并不太关心计划实际执行的效果,反正我决定努力了,或者我已经努力了,反正不再自责了。
那么,如何避免在自己身上出现道德许可型的假勤奋呢?
最重要的原则是:直奔主题,马上开始去做。
去掉一切华而不实的噱头,摒弃形式主义,直接开搞。
还以跑步来打比方吧,不用查大量的资料,不用花大量时间去规划跑步的路线与时间,不用去买最好的跑鞋,直接开始跑步。
如果有需要优化的环节,在跑步开始后再去做完善。
如果我们直奔任务的内核部分,并时刻关注它的提升,道德许可效应就会尽可能的避免。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