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厌学:“空中飞爸”的无奈。
现在有不少家长,似乎是以孩子寄宿为荣的。
大部分私立初中都是寄宿的,可是这些家长还是不满意,他们希望在小学时候,就把孩子送去寄宿。
当然,这种情况可能确实是有客观上的不得已,可能是因为父母的工作比较忙,没有专门的时间照顾孩子,这才不得不为之。
但是,学校真的可以替代家庭教育吗?
下面要说这则厌学的案例,就跟寄宿有关。
◆ 01 ◆
空中飞人老爸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一定就猜出了大概要讲什么内容了。
没错,这个老爸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忙”。
他在一个很关键的国家机关中工作,担当的责任特别重大。
所以就特忙,这样说吧,一星期七天时间,他大概三四天都在飞机上。
这位老爸与孩子见面的机会,自然就很少,等他回来的时候孩子往往已经睡着了,等他早上离开去时,孩子还没有起床。
因此,他与孩子之间很少有沟通的机会。
而孩子的妈妈呢?她有心脏病,身子很弱,平常照顾自个儿都成问题,完全无力养育孩子。
这种情况下,孩子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就送到寄宿学校了。
……
等到了初中的时候,孩子遭遇青春期,正是最难管的阶段,孩子的问题一下子大爆发出来。
起初也还好吧,家长也没有意识到什么。
直到有一天,学校通知说让领孩子回家,说是:孩子在学校里拿刀子捅了同学。
◆ 02 ◆
过早寄宿
让孩子低自尊
实在没办法,父母也没招了,于是他们来到了咨询室。
我跟这位爸爸开始了沟通——
我问:你儿子喜欢什么明星?
父亲说:不知道。
又问他:孩子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他又回答:不知道。
……
对于孩子的问题,这位爸爸是一问三不知。
我猜想:孩子应该不是初中时才出的问题,可能要早得多。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快就发现:
如果追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从他去寄宿学校就开始了。
其实他早就用刀刺伤过同学,而且孩子的成绩全部都不及格。
换句话说,他的厌学早就开始了。
据孩子说:从小学时,他就能翻过3米高的围墙,去网吧玩游戏。
至于那么小的年纪,他是怎么翻过那么高的围墙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咨询过程中,我们迅速地为这个孩子的问题做了定性,就是非常典型的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交流缺失造成的,孩子还太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这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伤害。
你知道在咨询室里这个孩子告诉我什么吗?他说:
我是一个不值得别人爱的人。
我问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孩子说:连我爸妈都不愿意带我,我妈妈有病,她不是没死吗?
当我听孩子他描述妈妈的身体的时候,竟是那么冷漠的语气,到底是谁让他变得这么冷漠的?
实际上就是过早的寄宿。
孩子说:他们两个一忙,就会把我扔到寄宿学校去,我不是他们的包袱,又是什么呢?
◆ 03 ◆
自尊怎样形成?
其实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好,认为自己棒,是跟人进行很亲密的、真心的交流中形成的认知。
个体的自尊不可能自发建立,它其实要基于两点:
认为我是可爱的;
认为我是有价值的。
这两点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周围的环境。
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是他遇到的第一组身外的他人,此外还有学校的老师和班级的同学。
他们共同构成了个体的早期成长环境。
这些环境向他传递的信息,构成了他的自尊的外在环境。
比如:
他在家里,爸爸妈妈说:你很棒,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于是,在这个孩子的心灵屏幕上就会留下一个印记:“我很聪明。
”他在学校学习成绩好,老师说:你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这在他的屏幕上又留下一行字:“我是优秀的学生。
”他在跟同学交流的时候,同学说:你是一个不错的人,他会觉得:“我是可爱的。
”
我们每次给他正向的评价,这个孩子就会留下一条正向的评语;当我们给他负性的刺·激,孩子留下的就是负面的评价。
当留下的正向评语越多,孩子的自尊感越强、正能量会充足,学习动力会增强。
否则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我是这个家里的多余人,你们都不愿意带我,我毫无价值。
如果孩子有自尊的两块基石:“我是可爱的,我是有价值的。
”他就不可能得出上面的负面结论。
◆ 04 ◆
过早寄宿的问题
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过早的寄宿会有这么坏的影响。
我们咨询室通常给家长的建议是:
高中以前,孩子并不适宜去寄宿。
因为孩子在高中之前,他的人格、性格都没有形成,心理管理能力还很差。
一旦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友情上的挫折、学习上的压力,他们很可能不会自我排解。
如果这时是住在家庭中,与父母在一起,就会好得多。
当他遇到情感或情绪上的问题,可以及早的发现,并予以处理。
最重要的是:孩子尚小的时候,在家庭的氛围中可以感受到父母强大的支持力量,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础。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在学校里遇到一些困扰,孩子因为心理能量充足,就会有信心去应对和解决。
但是你看吧,这些积极的因素,案例中的孩子都没有——
他的成长中,来自于爸爸的男性的强大力量,从来都是缺位的;
而妈妈天天都是一副病歪歪的样子,根本给不了母爱的温暖和体贴。
孩子说:“我们班的那些同学,经常打我的时候不是一个人打,经常是一群人一起来打我,我都不知道是谁在打我,经常我是抱着头在地上滚来滚去的。
我以前特别蔫儿,到了中学我长高了,身体也壮了,我就想:这回好了。
我从家里带了一把特别锋利的瑞士军刀,谁再惹我的时候,我就拿这个刀出来吓唬他们。
”
他发现这招挺好使,后来越下手越重,拿刀就捅。
▽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
无论学校老师水平再高,也代替不了家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情感交流,离不开家长分享孩子学习之外的喜怒哀乐。
这也是帮他找回学习动力的唯一途径。
孩子在家庭中跟家人亲密相处,有家长共享他的喜怒哀乐,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