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教你更好的保护自己

文/龙爸开讲
“破窗效应”教你更好的保护自己
中国有句老话:“破鼓万人擂”。
或许人性就是如此,不仅“雪不送碳”的人不多,而且大多数人还会选择“雪上加霜”。
大部分人都会这样想:我希望你更好,可是不能好过我。
否则呢,他就会盼着你倒霉。
你没有看错,人心就是如此,有点儿追求的人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劣根性做斗争。
其实,也不用太于纠结,这就是人的天性,所谓“气人有、笑人无”,不少人还会在别人的伤口上撒把盐。
你说了,这些都是来自于日常的观察,那么,这种现象有心理学上比较科学的解释吗?
还真有,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破窗效应”。
01/ 什么是“破窗效应”?
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那是在1969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辛巴杜找到了两辆完全一样的汽车,分别停在两个十分相似的街区,然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他先把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掉。
你可能想不到:这辆车很快就被偷走了。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
于是,它奇迹般的在那里放了一个星期,没有人破坏,也没有被偷。
连实验者都有点蒙圈儿,他试着用锤子把汽车的窗户打破一个大洞。
结果没过几个小时,这第二辆车居然也被偷走了。
由此,便产生了心理上非常著名的“破窗效应”。
生活之中并不乏这样的事例。
比如,一栋楼上一家的窗户玻璃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
接下来就可能有其他住户的窗户也被打破,甚至还会有人入户偷盗。
“破窗效应”说明的是:环境会对人们心理和行为,起到暗示和诱导作用。
如果一个场景中的一个问题没有得到修补,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后续一连串的负面链式反应。
02/ 别让“破窗效应”害了你
“破窗效应”的适用面非常广,在我们的生活中时不时就会遇到。
开篇我们所说的“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碳者少”,事实上就是“破窗效应”的体现。
老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或者“祸不单行”中,其实都有“破窗效应”的影子。
比如,以前在乡村里生活,雨水把你家的院墙冲塌后,确实遇到过有人摸黑进来顺走财物的。
事实上,“破窗效应”不仅发生在我们周遭的物理世界,还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心理世界中。
最常见的情景是:如果你遇到了不幸或灾难,向别人倾诉的时候,通常换不来别人的同情,只会让你的处境更加糟糕。
有点搞不懂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1. 对方或许心存恶意。
并不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盼着你好。
他们可能并不真的关心你,只是想听听八卦快乐一下。
有些有恶趣味者,还可能以你的苦为乐,准备着**你;更有一些嫉恨你的人,藏在暗处随时准备给你致命一击。
这时候,你不加选择的向他人暴露自己的伤口和软肋,无异于自送人头。
把攻击你自己的武器亲手送到敌人的手中。
你以为你是在寻求抚慰,事实上,你正在做一件愚事,正在给自己挖墓坑。
2. 随便倾泻,只会招人烦。
每一个人都活得不容易,你在向对方倾诉时,可曾想过:对方的心理能量也不足。
你这样见人就说自己的烦心事,跟祥林嫂有什么区别,到最后只能招来所有人的厌弃。
或者他人会在刚开始时同情你,但是没有人长期跟一个大冤种呆在一起,你就是一个负能量之源,所有人都巴不得远离你。
3. 不停抱怨,毫无建设性。
一直在诉苦,不会对于你走出那段负面情绪有任何益处。
这样做只会强化你的负面情绪,只会让你更加悲观、消极,更加自卑、不自信。
如果你不正视自己的问题,它们依然存在,而且还会放大。
正如哲人所言:
“饮酒,不能换来朋友;抽烟,不能赶走寂寞;
哭诉,不能赢得同情;抱怨,不能改天换命。
”
03/ 别让“破窗效应”害了你
不要奢望仔人能够真正理解你,烦恼和痛苦只能自己化解。
抱怨、埋怨只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安慰,但是自己去面对,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一直处于失恋的痛苦之中,见人就会诉说她的失落,反而让她一直陷入那段求而不得的感情中无法自拔,为此还杀了很多人,造成了很多惨剧。
究其根本,就是李莫愁始终没有冷静下来,正视自己的问题。
那么,身陷负面情绪中时,怎样处理比较合适呢?
1. 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以适度的向真正的亲友倾诉,或者出去散个心,让自己静下来,接纳自己的情绪。
2. 反省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是否曾正确面对过这件事,为何让你如此悲伤?它是如何伤害你的?
你会慢慢地看到内心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委屈、愤怒、害怕、悲伤、因受伤而蜷缩成一团的孩子。
试着给这个孩子更多的同情和关怀。
3. 关注自身。
别再把更多的精力耗散在外面,把目光收回来,回到自己身上,尽你所能让自己快乐。
照顾好自己,慢慢恢复内心的力量。
那些执着于过去的人,最终只会消耗掉触手可及的幸福。
▽
永远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也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自己。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