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微信,算是冷暴力行为吗?

文/龙爸开讲
不回微信,算是冷暴力行为吗?
近期网上有一个热议:对于总不回微信的人,该如何处理?
事实上,看到这个问题,会让很多自认为社牛的人心里有点“葡萄酸”,因此,不少人回答:要删除,就不难理解了。
在留言中简直就是群情激昂,所有人都表示:不理解或者愤怒,人家的不回复,让他很受伤。
我们不禁要问:人家真的有义务回应你吗?你删除对方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01/ TA不理你
记得前些年有首歌曲,其中有一句“他不爱我”,歌手在唱这句的时候,声音特别呜咽,满心都是被伤害的阴影。
这很有一点谴责的意味,似乎别人似乎就得惯着你,不爱你就是他的不对。
在社交中也是如此,大多数人都是靠混社会活的,所以我都把脸贴**的腚了,你凭什么不理我?
有位同事说,她读了一本书,感觉特别好,于是就花了半个小时,把心得分享给“好友”。
却不料对方到第二天都没有回微信,对方却在此期间发了好几条朋友圈。
事实上,有些同事有些爱“尬聊”,太爱分享心得,都不管别人是不是正在忙,很多时候都是无话找话。
在夫妻关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窘境,丈夫一回家就爱刷手机,一句话都不愿意说,对待妻子不理不睬,这让妻子很失落。
当对方有接受回应的期待时,你的“不回应”就会在他们的心中激起滔天巨浪。
没有得到回应的人,当然是会比较落寞和失望。
如果对方经常不回你的私信,那就把他删了吧,人家压根儿就不在意你,你只不过是舔狗罢了。
在这种人身上,你永远也得不到友谊。
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愿“删除”对方,不愿意撕破脸去结束这段关系。
如果你就是这种人,那么,在工作中就很可能经常被同事所冷落,你一直在反思自己到底是哪里错了,人家为什么不喜欢“我”,反悔为什么自己的废话这么多。
在婚姻中,很多家庭的破裂都是因此而起的,得不到回应的一方心会越来越凉,双方渐行渐远,直至离婚。
看来,人际关系中的不回应,确实是非常具有杀伤力。
这并不难理解,社会的本意就是社交,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之中。
许多心理学流派都强调了社会互动的必要性,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链接他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无回应便是绝境。
如果喜欢社交的人一直得不到回应,那就容易产生挫折感,进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差劲的人。
严重的情绪还会唤起早年不被关爱的心理创伤,这往往是焦虑症、抑郁症的根源。
/02/ 这不是你的错
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是把他人的不回应当成自己的问题。
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需要面对的课题,他关注自己才是最理所应当的。
当然,如果双方的关系是良性的,他在不太忙时适当的给你回应,这样让对方得到互动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有一种沟通的愉悦,可是,如果关系不好,就对方宁可不回应。
比如一位丈夫,他比较烦恼家庭中的琐事,于是宁愿戴上耳机,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中,去听书去学习,去链接更广阔的世界。
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则采用眼不见心不烦的冷漠态度。
这时候,耳机就是与外界隔绝的一道墙,躲在背后的他是自洽的。
如果妻子认为丈夫嫌弃自己,或者认为自己的毛病太多、不够完美,那倒大可不必。
因为这很可能是丈夫自己的问题,他把自己关在耳机后面,只是在逃避家庭琐事,逃避维护复杂的关系。
这很可能是源于他的童年生存模式。
他很可能在幼儿时就与父母分离,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从来没有得到过母爱的滋养,所以经常退回到婴儿的全能自恋状态,把自己隔离起来。
这种自恋特质的人,很不容易与他人互动。
如果是在家庭外部的交往中,你遇到了自恋者,对方不回应你,就说明你不是他的菜,他希望向上兼容,你就不要再白费力气了。
/03/ 见诉行动
得不到回应的作法,在社交中确实很伤人,如果对方有强烈的报复心,那很可能为自己招祸。
这让我想起了《延禧攻略》里的尔晴。
傅恒因为有心上人,所以从结婚开始,就对她很冷漠。
尔晴本来是很看好这场婚姻的,可是却求爱不得,因此十分失落。
于是,她开始引诱皇帝给丈夫戴绿帽子,变得卑鄙、恶毒、歇斯底里。
尔晴行为的背后是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她的真正愿望是与对方更亲近,但换来的却是更深的疏离和拒绝。
在心理学上,称这种行为叫“见诸行动”。
就是用冲动行动来表达情绪。
这是个体的一种防御机制,用于缓解内心的焦虑。
比如,当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能通过动作与父母互动,比如通过大哭来获得大人的保护。
但行为是基本功能,语言是高级功能。
这也意味着心理成熟度越高的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有些创伤处于前语言阶段,当这些人感受到情绪和压力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通过行动来表达,而不是把自己的情绪并用言语表达出来。
生活中“见诸行动”的例子也并不罕见,比如——
一个男孩经常控制不住删微信好友。
只要对方长时间不回复,他就会删除对方。
根本原因是他认为:不回应是对方对他的羞辱,他的删除行为只是为了抵御羞辱感。
他的表达方式是:是我先抛弃了你。
就像有些男女朋友,一方感觉对方想分手,自己先提出来,得到一种心理满足的假象:是我甩了你。
自然,一段关系中的沉默是可怕的。
对于某些人来说,即使是短暂的沉默也是难以忍受的,并且可能使人陷入黑暗。
因此,如果双方还有处还能处,就及时回应对方,愿每个人都能照亮彼此。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