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真如山,孩子:我配活吗?
文/龙爸开讲
父母之爱真如山,孩子:我配活吗?
10月份时,曾经有一个热搜:
刚刚开学一个月,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排起了长队。
这个标题是细想恐极的。
与此呼应的是国家出台的国民健康报告:中小学生的抑郁症检出率已经高达20%,试想:在街上,每看到5个学生,其中就有1个是抑郁症,这个情景太可怕了吧。
/01/ 孩子不想回家
很多孩子宁可住在医院,都不愿再回家或者上学。
这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多次遇到的情况,很多小学生对他说:
叔叔,我可以一直住在这里不回去吗?
我喜欢这里,医生和护士都理解我、支持我,
在这里我感到很快乐,不想回去。
或许没有人的爱会比父母更深沉、更醇厚,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家,这是怎么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小小年龄就得了心理疾病,并且严重到住院呢?
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身上不仅泛起一阵恶寒——
在中小学生的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0%的同时,
全国青少年的自杀率每年都在直线上升。
这样的数据绝对让人不寒而栗。
或许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了,没有吃过苦、挨过饿。
他们就是生活得太幸福了,生活中物质满足应有尽有,而且父母不断学习养育知识开展科学家教。
/02/ 时代不同了
他们简直就是活中福窝里,但为什么孩子们的幸福值却是近几十年来最低呢?
答案是:孩子“变了”、父母“病了”。
不少精神科医生表示,现在很多孩子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必须小心谨慎。
他们总是害怕如果自己不够努力就会被老师和家长否定。
学校里的“好孩子”、家庭里的“懂事宝宝”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孩子痛苦的泪水,尤其是当孩子考试成绩低于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时。
其实大人完全没必要再去责备他们,因为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把自己无数次鞭尸,深深的羞耻感他们的内心长期压抑而无法释放。
由于成绩差的羞耻感和自我评价不够优秀,让孩子们产生了一种“不配感”,对自己目前拥有的东西感到担心,觉得自己不值得那些好的对待。
于是,孩子们变了,变得不快乐了,变成了“早熟”的大人心态,承受着压力,是心理不健康的成年人心态。
/03/ 父母们“病”了
父母真的“病”了呢?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无比冤枉,自己千辛万苦爱孩子、教育孩子,没功劳也有苦劳吧,怎么就活脱脱成了罪人呢?
孩子活在浓浓的爱中,为什么他还不快乐,而且还有心理疾病了呢?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一种教育理论,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怀”,当然世上并不存在完全不条件的事情。
“无条件的爱”的意思是:
父母用鼓励代替惩罚,用关怀代替责骂,用尊重代替批评,“不附加条件”地接受和包容你的孩子。
之所以说现在的父母有病,就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往往是“以爱之名”的爱行苛求孩子之实。
比如,如果你期末考试超过90分,可以得到了一个大坦克。
孩子接受这个条件,且考得达到那个标准,我们就爱你。
相反的,如果你不接受条件,或者考试达不到90分,那么我们就不爱你,就要惩罚你。
而惩罚手段也是花样繁多——
不只是简单的体罚、**;
还会“道德绑架”,引导你愧疚,让你自责,让你为难。
这样的爱,就是有条件的。
那么,为什么父母们集体就生病了呢?
普遍的社会现象,一定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父母这一代人看来,考不上大学就得做苦力的体力劳动,希望儿子出人头地,女儿出人头地。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的平台,轻松而且高薪呢?
这时候,功利的思想会完全覆盖对孩子健康的考虑。
试想:假如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这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当有一天,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时,银行里存再多些钱,家里有再漂亮的媳妇,可能都归将成为人家的。
/04/ 艰苦教育真的必要吗?
还记得暑假期间,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旅行。
虽然当时火车票并不紧张,但她坚持给女儿买了一张无座绿皮火车票。
上车后,更离谱的事情发生了。
这位妈妈居然随时给孩子拍照片,然后上传到社交圈直播给别人看。
很多人也质疑为什么要让孩子站着而不是买有座位的特快列车。
这位妈妈的回答让人瞠目结舌。
她说,只是想让女儿经历一下小时候所受的磨难,让她知道美好的生活不是免费的。
看着孩子无助地坐在行李上吃泡面,然后又无助地被路过的乘客注视,那种尴尬和悲伤只有孩子能理解。
然而这位母亲却振振有词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她需要接受艰苦的教育,让孩子懂得感恩。
以这位妈妈为代表,实行艰苦教育的家长不在少数,而且很多家长都提倡这种教育。
但这种病态的痛苦教育,实际上培养了一些孩子自我价值感低下,产生物质上的不配得感——
即使我喜欢它,但它不值得我拥有。
这种教育的背后是一种消极的、有条件的爱。
所以说:父母们是病了,教育心理出现了问题。
俗话说:虎不食其子,舐犊情深。
在现实中,许多父母的作法,连老虎都不如,他们在爱孩子的本能之上,附加了太多的附加条件。
为什么这些父母会“以爱的名义”做出反而有害的事情呢?
一方面,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
他们很可能也是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中长大的。
当他们长大了,有了孩子后,就会把自己的道路和教育方法复制给孩子。
另一方面,当前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
很多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却只能过上比他们的父辈稍微好上一点。
为了让家庭实现阶层跨越,他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最后,内卷越来越严重。
在学习方面的各种鸡娃、对比,最终导致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悲剧,令人悲哀。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