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受害者心态,会让...正文

受害者心态,会让亲友弃你而去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受害者心态,会让亲友弃你而去
文/龙爸开讲

受害者心态,会让亲友弃你而去


日常生活中,你最好远离这样一群人——

太容易受伤,随便别人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他就认为是针对他的。

跟这种人相处实在是很累,我们需要万分小心,非常害怕说不定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他们。
如果他们是比较软弱的性格还好吧,也只是自我受伤罢了,否则周围的人都难免被其所伤。

在心理学上,称这种思维叫“受害者模式”。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

习惯性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位置,

把他人放到“加害者”的位置。

像这种玻璃心很难处出来长久而稳定的人际关系,毕竟每一段亲密关系都不可能总是小心翼翼的。


总是很受伤

曾经有一个新同事小X。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这小姑娘还是不错的,为人比较和善,工作也勤奋,可是逐渐的,大家就感觉出来不对劲儿了,怎么说呢?就是两个字“脆弱”。

比如有一次,另一位同事出外勤,没能及时拉听到小X的电话。
等那位同事一回来,小X立即满脸幽怨的找到他:“不接我电话,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同事顿时感觉浑身无力。

经过这件事后,同事们一注意,发现:原来小X的这种事情有很多。
比如,有一次开团队会议,因为她的方案被质疑了几句,她就甩了脸子,直到会议结束,都不理人。

会后还没完没了,背后议论那位为她提意见的同事,说人家给她使绊子,甚至还跑到经理那里去哭诉。

总而言之,跟小X共事的感觉就是:
在她的意识中,她自己就是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绵羊,而周围的人全是大恶狼,只要自己稍不注意,就会被大恶狼咬得遍体鳞伤。

结局想必你已经猜到了,同事们越来越不愿意理小X,她自己把自己孤立了起来。


小X的糟糕的人际关系,就是源于她的“爱害者心态”。
只要与人相处近一些,她就会禁不住在想:

他们好像都不喜欢我;

他们似乎是在针对我。

正是她这种疑神疑鬼,让她很难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来信任,更不建形成亲密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并不少,就是我们俗称的“喂不熟”——他们总认为外界满是恶意,周围的人都不值得信任。


受害者模式的表现

详细说起来,受害者模式有三种表现:

01 认为所有人都不怀好意,在针对自己

这种人最明显的特征是:认为身边的人,都是坏人。

比如上大学时的一位室友小A,就是如此,她整天都在吐槽他人:不是觉得别人在嫉妒她,就是在背后说她的坏人。
如果偶尔一个东西找不到,那就更麻烦了,全寝室的人都会被她当成小偷怀疑。


02 感觉别人总是忽视或看不起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被虽人忽视,因为你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世界的中心,被人忽视是常态。
对于正常人而言,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对方太忙,或者没有听到我说的话。

可是同样的情形,在受害者模式的人看来,就是别人对他满满恶意的轻视——

每一次被忽视,都无法容忍,他们会陷入愤怒之中,并确认他人是敌对的。

有一位来访者小L,刚过20岁就开始谈朋友,本想早点把自己嫁出去,可以每一任男友都谈不了太久就分手,结是把自己整成了剩女。
至于分手的原因,小L总结:都是对方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小L总是对男友很失望而分手,而直接原因很简单,比如对方忙没有及时回信息,或者忘了她说的某一句话……

其实这也是很平常的,可是在小L看来就像是天塌了一样,她感叹: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个真心的人呢?很明显,就是受害者心态害了她,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你是真心对待男友的吗?你难道就没有错过男友信息或电话的时候吗?


03 自己付出得太多而得不到回报

习惯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倾向:他们对于被索取非常敏感。
如果别人有一点点要求,他们就会做出激烈的反应。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小Y是一名护士,她与同事相处得不太好。
在她看来,同事特别麻烦。
例如,

总有人要暂时离开工作,请她暂时帮忙,她会特别生气:她为什么要找我而不是其他人?她有资格命令我做这做那吗?

同事生病了,想请她帮忙下班。
虽然她表面上不拒绝,但脸色却很难看:为什么你一定要向我寻求帮助?你有困难的时候会来找我吗?

小Y的不友善让很多同事都不敢再接近她了。


受害者模式的关系模板

其实,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被针对、被忽视、还是被索取,当然都是非常不好的感受。
但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他们的这种感觉并不客观,很多时候都是靠主观臆想进入“加害者-受害人”关系匹配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模式的形成主要源于:期的照顾者与我们的互动模式
我们逐渐将其内化,成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孩子”的内在模板

作为成年人,即使我们的照顾者早已不在我们身边,然而这种模式早已内化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仍然会影响我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


再说“被针对”的内部关系模板
这通常源于您与家人互动的方式。
比如小A,从她记事起,就觉得家里的气氛很紧张。
她的母亲经常在三姐妹之间“拉帮结派”,不是针对她的妹妹,就是针对小A。

这使得家庭关系充满了敌意和防御与伤害的张力。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A逐渐内化了母亲和姐妹的形象:外面的人太可怕了,都是在对付自己。

因此,她与外部现实的关系是她早期关系的复制品:要么没关系,要么就是虐与受的关系;一个人越亲近,他们就越觉得对方是施虐者。


“没有人真正关心自己”内心模板
这往往源于他们内心生活着一个冰山般冷漠的养育者。
比如小L,在她的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一个冷漠的存在。
她一直记得,一到冬天,她的手就会冻疮溃烂,难受极了。
整个青春期,她都因为自己的双手丑陋而感到自卑。

但她妈妈从来没有想过给她买一副手套,或者帮她涂药膏。
成长的过程中,她所有的痛苦和无助,就像她溃烂的双手的瘙痒,只能独自面对。

因此,现实中的人们对她就像她的母亲一样冷漠、无知、漠不关心,这也是她内心模板的反映。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她寻找的不是一个爱人,而是一个可以依靠、可以融入的好母亲。

早年缺乏爱的回馈,让她对得不到回应特别敏感,也让她经常遭遇失望,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外面的世界总是向我索取一些东西”内心模板
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个愤怒的照顾者,感觉受到了勒索。
如果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要求很高的人,他们就会成为愤怒的“内心父母”。

小Y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从此杳无音信。
她是由她的祖父带大的。
出于对儿媳的仇恨,他的祖父不允许小妍提出任何要求,并对她的任何欲望都极为愤怒。

我记得有一年,流行着收集糖果包装纸的热潮。
小Y不敢要钱,偷偷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一罐糖果。
当她的祖父知道后,他非常生气。
他一路咒骂着她,并将糖果还给了食堂老板。

小Y永远记得路人嘲笑的目光。
她感到羞愧和悲伤,泪流满面。
她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被更加严厉的束缚。
慢慢地,为了抵御痛苦的感觉,她形成了一种防御机制——认同施虐者。
即:我觉得养育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久而久之,她在提出要求的人面前就成了内化的爷爷。

成年后,对于有正常欲望和要求的人来说,她的人际关系模式配对也很快被激活:他们贪婪,总是索取,但我总是给予。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受害者心态,会让亲友弃你而去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