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儿童精神科排起长...正文

儿童精神科排起长队,暴露出三个困局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儿童精神科排起长队,暴露出三个困局
文/龙爸开讲

儿童精神科排起长队,暴露出三个困局


前几天一章《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文章,一夜之间浏览量突破百万,这说明它可能真的戳痛了很多的心。

其实从这篇文章的标题看,核心就是三个:开学一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下面我们逐一剖析一下:


 01 开学一月后

这个短语说明开学后,孩子的心理问题进入高发期,有可能是学业的压力过大了。
这个短语提示出来的第二个事实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对于孩子的关心也只是表面上的,往往是等到孩子有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已经成为心理疾病后,才知道孩子生病了,才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当然,这种糟糕的状况还跟开学前后的状态切换有关。
假期中孩子躺平的太狠,只顾着吃喝玩乐,上学期间的好习惯全丢掉,又没有学业的压力,那心情自然是不错的。
就算是孩子在心理问题,在假期中表现得也并不明显。
或者说,家长在放假期间,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眼不见心不烦,非要等到孩子学习成绩大滑坡,或者严重到厌学、休学的程度,才知道该面对现实了。

我相信有些家长看到我上面说的,一定还在想着把自己择出去,一名精神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说,遇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当孩子已经压抑得几乎窒息,只能通过自残来解剖时,父母居然还在认为他是太矫情。
即便是孩子要求去看心理医生,父母也不予同意,认为那样就等于承认孩子有精神病,太丢人。
当孩子自己去看精神科医生开始吃药后,自己的父母仍然不愿接受现实,把孩子的药给武断的丢掉。

而学校的环境也并不家里更好,同学们之间卷得让人发疯、喘不过来气。
他们宁愿自己在家里自学,可是爸妈并不理解,一直认为他在小题大做,就是懒、不想上学。
这样两头夹击,让很多孩子走上了自杀之路。

家长们对于“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这样的词有着天然的排斥力,他们会请求一些朋友帮忙开导一下孩子,似乎孩子只是一时想不开,稍微启发就可以恢复正常。

一旦有心理工作者跟他们说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他们就开始排斥、抗拒、不愿承认,似乎只要自己承认了这件事,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多年来的努力,自己养了一个神经B,这是极大的失败。

对于厌学孩子的父母,他们只是希望孩子去上学,而不需要别人帮他们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这在任何一个明眼人看来,都不过是在追求空中楼阁。

相对而言,孩子们的思维更加现代、更加现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会主动要求去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会愿意与同学们谈论心理健康的问题,并不会太认为这种状态很羞耻。

换言之,新生代的孩子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责任感,要优于他们的父母,他们也更有勇气去面对心理问题,并有更强的求助愿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父母的思维仍然落后于时代,他们不愿意改变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态度,非要等到开学一个月后才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问题后也只是想找心理医生开导一下,那么孩子的心理问题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孩子只能成绩下降、休学,直至自杀轻生。


02 儿童

我要讲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儿童”。

近两年各类报告数据显示,中小学抑郁症检出率不断上升,而社会抑郁症发病时间不断缩短。

当然,抑郁症发病越来越早并非中国独有。
心理学家萨洛尼·达塔尼(Saloni Datani)的研究证明,世界各地的人们被诊断出抑郁症的年龄比过去更早,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精神健康疾病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并且诊断指南正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完美。

也就是说,许多过去被忽视的抑郁症症状也被考虑在内,许多过去被忽视的抑郁症患者正在被重新识别。

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因心理问题而自残甚至自杀的儿童青少年登上新闻,真正证明了现代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过去更大,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感叹,为什么以前孩子被父母打,需要上学,怎么就没有心理问题呢?

首先,日益繁重的课业是一个重要原因。
繁重的学术工作背后是整个社会过大的竞争压力。
正如另一位读者留言中所说,“环境不允许,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孩子将来怎么办?普通家庭做不到。

近年来,我经常听到诸如学历不值钱、社会上本科生多如狗等言论。
这种贬低学历论的隐含意义是,只有高等教育才有价值,只有学士及以上学历才有价值,只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成绩才能保证人们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至于被压垮。

正如专栏作家小树在他的专栏《南方周末》中所说:中国学生正在用心理自残换取所谓的高学位。
在这种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中国大部分家长也会选择与学校合作,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而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并相信自己是为了孩子最好的——这可能是很多为什么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会有问题呢?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甚至选择通过自残甚至自杀来宣示自己的心理创伤。
这恰恰是对所有自以为“为你们好”的成年人的警告:是你们把这个社会搞得天翻地覆。
环境如此混乱,我们付出了如此代价。


 03 精神科爆满

我想谈的第三个关键短语是“精神科爆满”。

任何一个社会,当它的“精神科”“爆满”时,社会大环境一定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李松蔚老师曾经说过,心理学能解决的,都是末端问题。
当今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频发,涉及教育制度、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精神病学面临的是这些大问题影响到每个人之后出现的末期“症状”。

精神科医生也许能够解决症状,但他们没有魔力可以一挥手就解决症状背后的大问题。
如果社会环境不改变,再多的精神科也无法拯救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当一个人需要去精神病医院去治愈他或她的心理创伤时,就意味着他的创伤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症状,而往往会出现身体反应,并且已经开始转变为疾病。

虽然这两年我们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Z府、国家卫健委多次下发各种文件要求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真正落实的有多少呢?

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家庭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提倡,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依然极端。
我们看到的是,心理教师依然被边缘化,校园心理卫生中心成为领导巡视的应对之策。
帮助各学科教师鼓励学习的家具或工具。

这就是现代孩子的真实处境。
一方面,他们承受着社会环境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处于整个社会压力和焦虑链的最底层”。
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办法寻求帮助。
他们的父母不理解。
学校都是敷衍的,最后能接受的只有一个拥挤的精神科。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儿童精神科排起长队,暴露出三个困局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