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绘画:中小学心理咨询的另类绝技

文/龙爸开讲
心理绘画:中小学心理咨询的另类绝技
有人说:少年如同一只陀螺,没有方向、重心不稳、先转起来再说。
事实上,青少年人确实如此,他们内心敏感、情绪不稳定,内心世界却十分丰富。
大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的成长方向,多**的存款,走进孩子的内心。
心理绘画的价值
先来想一想人们是如何沟通的呢?当我们还是婴儿时,连话都不会说,只能通过四肢的动弹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意愿和情绪。
因此,肢体语言就是人学会的“第一种语言”。
后来小孩子学会了说话,这种口头表达就是人们的“第二语言”。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表达沟通方式吗?
当然有,比如画画。
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而一个人所绘之画中包含的信息会更加丰富、更有价值。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我不会画画怎么办?
其实不用这么纠结,只能愿意画就好。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当孩子只有一两岁时,只要给他一张纸和一支笔,他就会马上拿起笔来,在纸上随心所欲的涂鸭。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儿童期的绘画冲动高达98%,接近80%的儿童表示自己天生喜欢绘画。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只要我们能够读绘画背后的表达,就能够**其中包含的信息。
实际上,绘画中包含的信息量超级巨多,远远超过言语和行动。
绘画的更可贵之处在于它可向心理咨询师透露许多人们潜意识的信息,而这些内容是求助者所不愿通过言语告知他人,或者无法表达出来的。
因此,咨询师可以通过孩子画的画了解孩子正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喜欢或讨厌什么。
与此同时,绘画还能映射出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当前的情绪状态、身心健康状况等,这些信息对于制订科学的个性化儿童成长方案,都是至关重要的数据。
心理绘画如何应用于学生的心理咨询
现在心理老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标配,面对很多学生羞于启齿的心理问题,心理绘画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呢?
01 鼓励表达的开始
中小学生们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急剧变化期,只是此时的心理成长远落后于身体的长高,孩子渴望独立与心理依赖之间的矛盾变得异常突出,孩子因此变得叛逆。
这时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因为他们在表达的欲望与腼腆之间犹豫不决,他们不愿或不能够准确的用语言说明自己的情绪与心境变化,无力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交关系。
此时,绘画就能打破这一僵局,正如前言,绘画人类天生的意愿,用这种方式大家更容易接受。
比如一位有心理问题的9岁女孩,行为叛逆,上课不认真听课。
在她与妈妈来咨询的时候,一直是妈妈在喋喋不休的数落孩子。
后来咨询师把妈妈请到另一个房间,可是孩子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咨询师邀请孩子画家庭的关系画。
这下孩子的兴致高涨,几天分钟就完成了一幅画。
在绘画的过程中,由于得到咨询师的鼓励和肯定,孩子终于放下包袱,打开了话匣子。
02 心理测评
心理绘画是心理测试的一种技术。
最初的绘画测验是在古德纳夫的“画人智力测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今绘画测验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心理测验工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常被用来做学生心理的普查与评估,作为问卷调查的一个补充。
这是一幅七年级男孩子做的心理绘画,名叫《长长的路》。
画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意象:网格状的屋顶,这在心理绘画的研究中代表压抑,说明家中的气氛令人窒息。
画中的小人头、手、脚都涂了重重的黑色,嘴巴只有细细的一根线,表明他处下极度不安全之中,焦急不安、不知所措;一条长长的、宽宽的路指向一扇小小的房门,反映出它对外界有很强的防御性,不会轻易打开自己的心扉;扁平的树冠和凌乱的线条意味着小画家的想法繁多而杂乱、压力山大。
后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信息佐证了上述的分析,这些正暗男孩当前的心理状况信息。
专业老师给该学生打了3分(0-5分),属于“轻微心理问题”的范畴。
03 心理干预的得力手段
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经过筛选和评估后,也可以采用绘画作为干预措施。
传统的心理咨询大多是通过言语的媒介进行的。
这些方法虽然对纠正不合理认知有一定作用,但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此时绘画技术刚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可以将潜意识内容形象化,将人们的经历和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表现在画纸上,表达小画家更真实的需求,为他的心理发展提供更好的途径和切入点。
绘画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孩子的问题或找到问题的原因,引导孩子通过作品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问题,通过修改或再创造的绘画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其次,绘画本身可以帮助孩子发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比如常见的曼陀罗画、情感画等。
这是一个13岁女孩的画作。
女孩身世很可怜,母亲生她时难产死去,父亲早早另外成立了家庭,她是被奶奶带大的。
这样的成长经历造成了女孩敏感、要强性格,同时她又是有一定艺术天分的孩子。
从小父母之爱的缺失,造成了她强烈的不安全感,总是难以和周围人建立深入的关系。
在第一次绘画干预中,咨询师鼓励她将自己的情绪充分表达,落叶萧瑟,小女孩抱膝而坐,凸显孤单和失落。
汽车行驶在冷清的街道,道路指示牌或左或右,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方向?孩子的心事跃然纸上。
通过八次绘画心理干预后,女孩出了这样一幅画幅画,心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半年前的孤独、迷茫进入到了另外一种安适的状态。
可以说,绘画既为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又为教育者走近学生内心提供了便利。
当然,绘画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中的运用空间还很大,借此,心理老师可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引导他们“稳稳地旋转”!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