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学点心理学,与社会和解
有位心理学专家称:现在社会正在越来越严重的误用、滥用心理学,实在令人担忧。
确实,笔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种说法,似乎大家说起来心理学,都是潜意识、自我、本我、共情等一堆又炫又酷的术语名词,听来自觉“高大上”。
后来随着对于这一职业的了解深入,发现很多所谓的心理从业者对于一些心理学常识居然都是一知半解,有不少文章中用到的术语也是谬误百出。
难道很多心理师对心理学也只是一知半解?
事实上,全球的心理业界或许都是这种乱象,斯坦福大学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开篇就说:学生们经常会带着心理学的错误观念来上课,我们称这些误解为“庸俗心理学”。
在我们国内,庸俗心理学的范围恐怕会更广,什么玄学、心灵鸡汤,什么心理测试、国学……都华丽转身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儿。
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了几个心理学理论就认为掌握了无上法宝,其实很多理论无非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段曲折,那些理论早就过时了,或者像路西法理论一样实效性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定论。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心理学发展上,有很多大师的家庭鸡飞狗跳,他们孩子们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
笔者认为,这不得不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失败。
而我们决定不要做他们,所以,我们宁可舍弃掉很多无所谓的心理术语和理论,也要搞清楚心理健康的根源,搞明白焦虑、恐惧、烦躁的底层逻辑,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千万不能一出事,就认为自己是被魔灵附身或被诅咒,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出悲剧。
01 心理学让我们更包容
理解心理学的底层逻辑,我们就更有可能学会包容,不仅是对围围的人,还包括对自己——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不能原谅自己。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生存状态就越丰富多彩。
比如,千百年来的异性婚姻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以前可能认为T性恋是S经病,现如今很多国家已经修改法律认同T性恋为合法婚姻。
再比如,以前遇到一个喜欢追求诗与远方的女孩,宁愿拒绝更高的薪金,也要活出自我,大家可能都认为她是B态,公然对她指责、批评,在以前更为极端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人的生命还可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
这其实就是房龙在《宽容》中经常描述的场景。
在历史上的很多时候,社会上都并不宽容,大家只熟悉和接受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守住自己的本分、兢兢业业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像现如今的时代,来自于上层的心理压制力量越来放松的情况下,为什么依然会有很多人在痛苦的泥潭中挣扎呢?
这恐怕只能从心理学中找寻答案了。
我想心理学至少可以告诉你:我们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我们自己不曾察觉的表情、动作又是怎样。
心理学也会给我们想要的慰藉,当你看到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的需求,它们可能不被现实社会所接受,或许它们违反伦理道德,但至少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心理学可以帮我们肢解时代和社会,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把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心理学还可以给我们展示它的发展历程,曾经有那么多的流派如群星闪过,我们不需要太把这些理论本身当回事,可是它们却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启发。
02 我们不抢专家的饭碗,只是想更好的了解自己
一说起来让大家学习心理学,专家们一定会感虎躯一颤、遍体生寒吧。
其实,让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并不是要让他当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而是要明了一些终极问题,比如有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心理学的研究远没有哲学那么玄,明白这些根本问题的目的无非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你的思考方式、感知能力、行动力与他人不同,是什么造成的?
可是,你又什么又经常像他人那样去做呢?
成就你的因素是遗传还是成长经历?
利己与利他、爱与恨、毁灭性与创造性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和谐共存?
03 与社会和解
大家都知道,许多人在社会上混久了,就混成了“空心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是人到底因何为人,我们最初的梦想和目标是什么?
或许正是每个人的种种身心症状,综合起来形成了社会的症结。
试想,如果每个人可以生活得更好,社会是不是也能更好呢?因此,当我们焦躁、愤怒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自己宽容一点,因为我们知道:至少还有心理学在关照我们。
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真正的心理学,摒弃那些庸俗心理学、伪心理学的糟粕,还心理学以真面目。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