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兄弟明算账

文/龙爸开讲
自家兄弟明算账
世界上最难搞的关系恐怕就是兄弟姐妹了。
一奶同胞按说是最亲的,然而兄弟反目成仇的事情却硕见不鲜,特别是父母过世之后更是如此。
我们说血缘的亲近,并不代表关系是最近的。
在爸妈走后,兄弟姐妹之间最后的纽带也消失了,千万不要把姐妹或兄弟还当成一家人,凡事多长几个心眼总没错。
01 亲兄弟,明算账。
五年前,北京发生了一则兄弟阋墙的恶性案例,通州的两个兄弟为了争财产而大打出手,最后哥哥用斧头劈了自己的亲兄弟。
当时看到这则报道,我立即想的到是一句格言:夺人钱财,如S人父母。
在钱财面前,即便是亲兄弟也不管事。
其实故事中的两个兄弟,曾经也是亲密无间的。
可是,如此亲的两个兄弟最后发展到刀兵相向,难道只是因为钱财吗?
首先,在成长的过程中,兄弟姐妹之间并非没有矛盾。
因为家庭的资源只有那么多。
因此,家庭中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家长偏心,这也是兄弟姐妹之间矛盾的最初根源。
这种潜在的矛盾在父母健在时会被一团和气的亲情氛围所掩盖。
可是当父母一旦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间只剩下纯粹的竞争关系,特别是在争夺老人遗产这件事情上,所有人都会原形毕露。
其次,对于身份相似的人而言,公平、平等最为敏感。
按照社会学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被公平对待的心理需求,最渴望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兄弟姐妹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认为各自的地位平等,且对于相互之间的不公平对待极度敏感。
而不公平的最突出体现就是家庭资源的分配。
在父母生前,这种争执往往被父母所压制得不到化解。
一旦父母辞世矛盾公开化,此时如果遭遇遗产分配的不公平,同胞反目将不再奇怪。
再次,人际关系太复杂。
即便是家庭是一个整体,兄弟姐妹也会大不相同,比如年龄、性别、个性等。
正是这些多种因素与利益的交织,增加了他们之间矛盾的复杂性。
更何况绝对的利益与亲情,孰轻孰重,谁说得清呢?
02 适度帮忙。
近些年有一个网络词汇“扶弟魔”,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吧。
扶弟魔的本质就是帮忙过度,看似这个哥哥或者姐姐很有责任心,实则这种作法不管是对自己的家庭,还是对于弟弟或妹妹,都百害而无一利。
过度的帮助,伤害了弟妹们的自立。
一旦一个人对于他人产生了依赖感,他就永远长不大。
长此以往,这些关系势必发展到畸形。
老话说“升米恩、斗米仇”,此时如果你突然断掉了对于弟妹的帮助,他就难免会心生怨恨。
过度的帮助,引发其他兄弟姐妹不满。
这同样也是偏心的问题,一个兄弟得到的多,其他的人得到的少,就会引发他们多种的负面情绪,比如嫉妒、愤怒等。
无论如何都是不利于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
可是,过少的帮助也不行。
说到底,兄弟姐妹还是世上最亲的关系。
如果弟妹们遇到过不去的坎,实在是度不过,那很可能是要家破人亡的。
如果此时当哥姐的不伸出援助之手,不光以后双方的关系难以维系,也很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下终生的创伤。
所以说,帮助要适度,原则是:必要时帮助、一起去帮助。
在弟妹们最艰难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但也无需自己主导帮其解决问题,拉一把即可。
帮助时最好是跟其他的兄弟姐妹通一下气儿,大家可以一起帮助。
03 距离适中。
特别是在父母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微妙,这是一段考验期,需要重新调试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距离,这对于各自的心理健康都很有必要。
不能过于依赖。
父母的过世,必然会在某些兄弟姐妹的心中造成很严重的失落感,他们基于亲情的需要,可能会移情到哥哥或者姐姐的身上。
这对于父母的替代者是很不公平的,他既没有这个义务,也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格。
这样依赖势必是难以持久,最后不欢而散。
维护自动发展空间。
此时兄弟姐妹通常都已经是成年人,都已经形成各自的圈层。
如果过于亲密,往往会干涉到对方的事务,从而妨碍其发展。
避免人际冲突。
人与人相处就好像是刺猬取暖,过近就容易伤到对方。
兄弟姐妹也是如此,太近了,利益的纠葛会增多,况且对于很多事的不同看**生出不必要的矛盾。
距离适当,矛盾会少得多,也较易于解决。
最后说一句:再好的感情,也抵不过现实。
这话尽管伤感,却很实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