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与人相处,适度冷漠更恰当。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问: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最理想?
谁也没想到:最高赞的答复是《圆桌派》中的说法,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就像人与猫——你们相互陪伴却互不干扰。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距离感,双方过于热络,交浅而言深,就难免挤占对方的私密空间,势必会让其中一方甚至双方都感觉别扭,从而生出原本没有必要的麻烦。
可是太远了也不行,远到两人毫无交集,那还谈什么人际关系呢?
有人形容人与人的相处,就像寒夜里的刺猬,太近会伤到对方,太远又无法相互取暖,适当的距离感才会让双方自在。
01 过度热情很伤人
最近小杜有些抑郁,人脸蜡黄、无精打采。
原因是她管了一件可管可不管的事:
那天小杜看到表妹的老公带着一个别的女人逛街,她的正义感油然而生,于是马上把照片拍下来,发给了表妹。
甚至不惜费劲巴力的帮表妹收集她老公出G的种种证据。
没想到几天后,表妹夫找上门说她狗拿耗子,表妹也不领情,指责她没事找事。
最后表妹非但没有离婚,夫妻竟然合好如初,受伤的只有小杜,里外不是人。
这很像《男人百分百》中的尼克,非常爱掺合同事们的私事,为他们出谋划策,并且一直自我感觉良好。
可是有一天,尼克意外的获得了读心术,一切全变了。
他忽然发现自己在同事们心中,形象竟是如此的不堪,他们认为尼克的自以为是,是对他们的无端冒犯。
从此,尼克变得稍微有些高冷了,对别人的事不再热心,这反倒让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
《偷影子的人》里说:不能干涉他人的生活,哪怕你是为了他好也不行,因为这是人家自己的私密空间。
过度热心往往会事与愿违,成为一种灾难。
02 适度冷漠高情商
大家印象中的高情商,似乎永远都是那种“国民暖心宝”,脸上挂着甜腻腻的微笑,随时准备送上热情的帮助与体贴。
你可能不会想到高情商与冷漠也有关吧。
其实,热情与冷漠都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态度。
特别是冷漠,这个程度的把握绝对需要大师级的水准。
只有经历了很多事,才能看得清人性,获得更多的力量,使自己的社交能力成熟且练达。
你想一想,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自己还背着沉重的车贷、房贷,朋友来借钱,你刷了信用卡汇钱给他,自己却只能吃糠咽菜;
本来周末要休息一下,谁知同学约你看电影,你只能在影院里一直睡到散场;
聚餐时,没有酒量的你却只能不断干杯,虽得难受到吐。
《人间失格》中说:人之不幸恰在于无法说“不”。
在人际交往中,其实大家都说不出拒绝的话,这
大概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心结。
很多人就无法拒绝,无法无缘无故地说“不”,于是勉强答应了各种事情,美好的日子也变得压抑、混乱。
几年前,阿良的同事被解雇了。
他为了创业做生意,请阿良帮忙担保五十万银行贷款。
两人平时关系很好,所以阿良没有太多犹豫就签了合同。
结果同事管理不善,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阿良是担保人,因此银行要求他还钱,而同事再也寻不着人,竟然失联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所以最好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漠不关心,冷静地拒绝,至多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过于热情并不是维持良好社交关系的方法,保持适当的分寸感,不是冷漠和疏离,而是世间难得的觉醒。
02 主体分离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有一个理论,叫做“主体分离”。
他认为人际关系世界上所有的冲突,都是因为干涉了无关自我的问题而引起的。
有人请教如何写作,有人邀请参加活动,有人请求帮忙找工作或者打官司……
《无声的告白》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望,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自己与他人,分清各自之事、分辨自己与他们的情绪。
有一种人会越活越明白,他们不在乎别人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主动抛弃外界的喧嚣和不必要的交流,只有变得适度冷漠和疏远,你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曾有人问雕塑大师罗丹:什么是艺术?罗丹的答案是:减去多余的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应该如此,减去过多的热情和不必要的沟通,给彼此留下一个温暖的空间。
太多的热情会互相燃烧;无效的社交会迷失自我。
最好的相处之道就是让事情变回它们原本的样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