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几十年来最糟糕。
上半年的时候,听闻有位心理专家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最糟糕的时候。
当时我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
而查阅相关的数据后,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据中科院心理所的调查:中学生的抑郁症比例达到25%。
多么可怕呀 ,每四个孩子中就会有一个是抑郁症;卫健委的调查对这一数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18%的青少年儿童有心理障碍;南京脑科医院的统计则表明:整个中国的中学生自我伤害发生率居高不下,竟有27%之多……
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大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心理异常正在攻击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人群。
这再也不是偶尔发生的个案这么简单,每四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啊!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全社会去关注
对待如此严重的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唯一法门就是全社会关注,必要性不言而喻,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光靠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是几乎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
打个比方的话,就像是池塘中的水出了问题,光解决鱼的问题是不管用的。
我相信其实每个家长都会有体悟,就是现在的孩子远没有物质贫乏的年代快乐了,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可是一个陀螺孩子就能高兴的玩上半天,可是现在呢?物质越来越丰富,孩子的卧室中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手机、PAD也触手可及,可是孩子却是怎么都不高兴。
另一方面,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可是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兴趣却越来越少,动手动脑的能力远不如几十年前。
我曾经听一位大学老师说:教书十几年下来,感觉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课堂越来越安静,以前上课时总有很多不少学生提问交流,现在大家却只顾记笔记,作业也写得更漂亮了,却少了创立的见解和挑战权威的勇气。
这是为什么?
不仅如此,随着学习条件的改善,更多的学生反倒厌学了。
以北京为例,海淀区应该是国内教育最发达的一个地方,据说有家长愿意花每平方30万的天价在那里买学区房,并给孩子报最昂贵的补习班,可是这里却有很多孩子反感、拒绝学习,他们的亲子关系史无前例的恶化着。
01 学海苦舟
孩子们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学习太苦,作业太多。
我儿子高考结束后,堆起来的教辅书有一人来高,我想这**着全社会的一个焦虑。
大家都在过度担忧,害怕孩子稍一松劲就会名落孙山,人生就这样完了。
这就是“学业内卷”的根源,当大家都在拼命刷题的时候,你不刷就会被淘汰。
事实上中考分流更加剧了内卷的程度,很多人甚至认为中考比高考的压力还要大,如果中考失败,那就意味着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对于越来越看学历的社会,本科都不够看,更何况连高中都没上过呢?
这就难免学习不快乐了,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没有时间去快乐,那样实在太奢侈,有更多的作业和考试等着呢。
当然,这其中家长自身的焦虑也在推波助澜,有些家长甚至不惜彻夜陪读。
家长的不淡定,会让孩子刚从上紧发条的学校回来,又觉鸡犬不宁。
我只想问家长三句:
如果孩子没考上理想中的学校,你还会爱Ta吗?
如果孩子将来的成就不如你,你能接受吗?
如果孩子考上清北,却一辈子恨你,你愿意吗?
我相信如果家长们仔细思考过这三个问题,对于孩子的学习都会释然。
02 两代间的价值冲突
现在的家庭教育现实是: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过多过高了。
这事实上是一种刻舟求剑,父母不能接受子女不如自己。
而对于“不如”的理解,则是仁见仁智的事情,因为两代人的生存背景已然完全不同了。
拿上一代来说,脱离农村、考上名校、捧上铁饭碗,这就是成功。
可是这个路径怎么让孩子去复制?首先没有农村的生活,他们就没有吃过苦,也根本没有脱离农村的巨大动力。
既然动力不强,上不上名校有所谓吗?孩子们没有受过饿,因此他们对于铁饭碗的必要性也不会有很深的体会。
更何况,在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行行出状元,你所说的名校和铁饭碗,在他们心中可能根本就不算什么成功。
还有,很多父母常常基于自己的想法为子女设计好了一切,可是孩子可能并不愿意走这样的路,他们并不感觉幸福,因为没有自由,没有被尊重。
这或许会让父母的心中很委屈:我给了他最好的东西,他为什么就是不肯要?明明那是一个错误,为什么他还要去碰得头破血流?
其实,这就是体验的魅力。
年轻的骄傲就是可以犯错,错一次他就懂了。
父母的牛X无法代替孩子去经历人生。
他的选择或许不是最好,却是宝贵的。
父母用自己的成功模式来套孩子,只能使他越来越空心,除了分数,别的什么也没了,人际关系、奋斗的快乐都没了,因此他们的人生再无价值、再无意义。
于是他们只能自我否定。
03 家长该如何做?
如何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呢?首先应该是端正学习的态度。
有位教育家说:学习不能讲竞争。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习的本质是获得新知,不能让分数的比拼蒙蔽了双眼,丧失学习的初心。
否则最后的结果就一定是厌学。
其次是家长淡定起来。
孩子的焦虑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传递过去的,况且家长的焦虑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第三是听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走进孩子的心中,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
一方面良性的亲子关系,可能为孩子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另一方面,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使父母在第一时间感知子女的心理变化,从而迅速解决心理问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