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爆文顺序做对,事半功...正文

顺序做对,事半功倍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顺序做对,事半功倍
文/龙爸开讲

顺序做对,事半功倍


最近看稻盛和夫的自传作品,印象最深的就是:干活儿先讲程序,顺序对了,事情做成就是水到渠成。

稻盛和夫先生在日本的企业界是一个传奇。
2010年他已经78岁高龄的时候,日本首相亲自登门请老先生出山来救火——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航快破产了。

稻盛先生不顾自己年高体弱,毅然接受重担出任日航的董事长。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先生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挽大厦于将倾,不仅把日航救活了,并且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为了纪念自己一生的工作和生活,老先生写了一本书,在书中稻田和夫指出:干工作就像是僧人扫塔,只有打扫的顺序对了,后面的工作才会更简单。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事务和困难,没有一定之规随意应付,就难免手忙脚乱,而且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而你总能发现有一些人,人家看似云淡风清,做事不温不火,什么事都是那么有条有理,业绩更是节节攀升。


01 先成形、再完美。

中国有句俗话:拾到篮子里的才是菜。
如果做事都是那种“捡西瓜丢芝麻”的搞法,注定什么也无法成就。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与人谈话时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结果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提出来自己的观点;跟领导汇报工作,总想着面面俱到,10分钟后还没有说到重点,这时领导马上要去开会,你便失去了一次展示你能力的机会;手头有份策划,总是认为方案做得不太好,还要再三打磨,结果错过了客户制订预算的时间……


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去年想自己手写一个网站,可是现在的PC端与移动端的流量是平分秋色的,那时就很纠结,到底是一次性写好代码,把两端全部适配好呢?还是先写完PC网站,然后再专门适配移动端呢?

最后经不住“一次搞完两端”的完美Y惑,直接搞适配,结果把自己搞得头昏眼花、心力交瘁,刚把移动端的样式搞好,一回来PC端,布局又乱了……

当时想:这样不行呀,太累了,干脆先把PC网站先做完,到时再说移动端,实在不行,单独写一个移动网站。
事实证明:这才是正确的顺序,在我把PC网站写完后,适配移动端的工作远比想像简单得多,只用了一星期时间就搞定了。


稻盛和夫说:总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他们喜欢在做事前就判断成败。
一旦认为此事做不好,就先不行动。
事实上,很多问题是在做的过程中才会发现的,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出解决问题的灵感。

稻盛先生也曾经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上大学时,他为了写出最优秀的论文而苦思冥想,这让他久久不能动笔。
一直到临近最后的日期,他居然还没有写一个字。
这时候导师语重心长的告诉他:如果等你十全十美时再行动,答辩早就结束了。

从此稻盛先生再也不追求开始前的完美了,他总是尽快拿出提纲先写出初稿,然后一遍又一遍修改它。
因此他的论文总能拿到高分。

以后的经历证明: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好习惯。
大学毕业后,稻盛和夫进入了松风工业的研发部。
那时候,很多同事都是苦想设计方案,却迟迟不开始研发。

稻盛却不同,每有一个想法,他就赶紧去实验做样品,经过多次改进,终于研发出了新型的陶瓷材料,把松风工业从破产的边缘挽救回来。

这是一则很重要的工作经验:先做完、再做好。
做完是从无到有,做好是不断完善。
只有有了一个产品,才谈得上精益求精、更加完美。


02 先存异、再求异。

稻盛和夫讲过一个他的经历,说明了与人相处时求同存异的重要性。
那是60年代他创办京瓷的时候,公司只有一位会计,当时公司的职能部门还不太完善,这位会计的工作量很大,包括公司的财务收支以及员工的报酬发放,都由他一个人完成。

可能是由于一个人工作比较忙碌,所以报表的格式不够完美。
稻盛看完立即找到这位会计,要求他采用一个更加合理的报表模板。
而这位会计直接回怼,说这是最流行的式样,设计得非常之合理。

接着两人便唇枪舌箭的争执起来,稻盛对这位会计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指责。
会计当时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第二天就辞职了,而京瓷的业务因此一时间全乱了套。

事后稻田和夫对此事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认为是自己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后来他多次上门道歉,最终才又把那位优秀的会计请了回来才化解公司的危机。


工作中一语不合就张口反驳是很多人的共同问题。
结果一来二去,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闹得不欢而散。
关键是以后的工作协作更无法进行了。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词“肥皂水效应”,肥皂比较光滑嘛,意思是与人沟通的时候先表示认同,先别急着反驳。
在对方认同你之后再提出你的不同意见。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点肥皂水,它是双方沟通的润滑油。
沟通顺了,后面的工作才会更加顺利。


03 先想他人、再想自己。

《老子》里有句名言:“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说得直白些可能会显得有些庸俗,就是给人一点好处,来换回更大的利益。
说得好听些这叫“双赢”。

稻盛和夫讲了京瓷进入IT行业的经验。
他们原本就是普通的陶瓷公司,1970年代经营效益很好,而当时的通信企业却生存得十分艰难。

当时有两家通信公司面临破产,他们的负责人找到人寻求合作,无奈即使费尽口舌,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正在这个危急时刻,他们找到了稻盛。
当时京瓷的高管们一致反对向通信企业注资,认为两个行业八竿子打不着。
可是稻盛和夫力排众议,最后决定为对方提供资金。

正是在稻田的帮助下,这两家企业不仅没有破产,还一举挺过了行业严冬,成为行业巨头。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几年后IT时代来到,整个陶瓷行业都面临着向通信业转型的难题。
此时先前那两家公司主动找上门,不仅同意与京瓷合作,还拱手奉上了最先进的技术。
京瓷由此生产出掌上电脑等最先进的电子产品,并挤身全球500强。

正所谓: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此为舍得之道,只要愿舍利给他人,才能把更长远的好处留给自己。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顺序做对,事半功倍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