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安徽母女“你不配”高铁“一等座”,太扎心
前几天,高铁上安徽妈妈与女儿的对话流出,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很多人不淡定了,支持共鸣者有之,口诛笔伐者有之。
其实事情的过程并不复杂,也就是一次普通的亲子出行。
之所以不同就在于这位妈妈买的是一等座。
大家都知道,对于很多国人来说,高铁的票价不菲,自己出钱的话,多数还是优先选择二等座。
于是女儿就诧异了:“为什么不省些钱买二等座呢?”下面的内容才是最精彩的部分,母亲对女儿灌了了洋洋千言的心灵鸡汤。
首先,母亲定性:这种想法要不得,是极其危险的。
随后又坚定的为女儿打气:“你配得上一等座。
”随后纯真的女儿又问:“那商务座呢?”
这就有些尴尬了,母亲连忙说:“商务座你也配得上”,只是家里的经济条件目前不允许。
然后又一再强调:这不是你的问题,是爸妈的问题。
她还说:没钱只能去坐绿皮火车,有钱了就可以去住五星级酒店、坐飞机。
女儿似乎还是不太明白,又问:“那节约一点不好吗?"如果说上面的谈话中母亲的意思还算比较含蓄,那么下面就是直接摊牌了。
妈妈一语中的、画龙点睛:”那挣钱是为什么呢?“
女儿真的很懂事,她表示不想让爸妈这样辛苦。
母亲坚决的予以确认:不,即使没有你,爸妈也是这努力的,自从有了你,爸妈奋斗的劲头更足了。
她还语重心长的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想吃车厘子,可是它比较贵,于是你便买了一些比较便宜的苹果。
可是这根本就是不是你想要的,因此,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这样,前提是你要为之努力。
最后还不忘再加深一下女儿的记忆,像老师那样问一句:“你记住了吗?”可能是觉得这一套说教实在是精彩,便又意味深长的对着镜头飘了一句:“你记住了吗?”
或许前面的吧啦吧啦对于广大的网友也无所谓,正是这最后一句,让很多人不淡定了,不由得纷纷感叹:这是什么样的父母啊?评论区更是热闹得一塌糊涂,“一等座”“你不配”更是冲上了当日的热搜榜。
有评论说: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偷看别人家的爱。
另一位网友则直击中国式教育的痛点: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听到的就是,“要不是你,我们早就过上好日子了。
”
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热议,必然有其产生共鸣的心理学基因,我们试着把评论的网友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 吃苦教育支持者
实际上,我国是这二三十年才真正发展起来。
90后、00后生下来就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可是之前的很多代人,都是在贫穷和饥饿中长大的。
吃苦就是他们的底色,永远都害怕再受穷受饿,于是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这种苦难式的。
他们几乎不允许孩子买任何多余的东西,家里装着空调,却几乎不让开,认为那样是受不了苦。
其实吧,这只是一种惯性思维,这个年代的人所谓的吃苦,也并非真的如此,只是苦难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已,他们往往是一次买好多吃不了的食物。
这与吃苦恐怕是背道而驰的,也谈不节俭。
更何况,在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吃苦难道真的是让自己永远保持很低级的生活水平吗?笔者认为这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指的是能吃苦,是面对苦难迎难而上的坚韧不拔,而不是没有苦难创造苦难也要上的做作。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苦难,比如现在的孩子,面临着空前的就读压力和就业压力,家长想过如何帮孩子去克服吗?
2 道德绑架式家长
众所周知:中国式父母很舍得教育孩子,可是,中国家长教育的动机也绝非多么单纯——并不纯粹是无条件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投资。
因此,很多家长经常用道德绑架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家长的付出是一定要有回报的,即使是孩子正在上学的时候。
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认为是孩子辜负了他们,还喜欢动不动就拿自己的辛苦说事儿。
这就是典型的“愧疚式教育”。
有位网友说了她的例子。
她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母亲给她买了一双200多元的鞋子,那时候200元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支出,相当于一家人一个月的支出了。
回家后,母亲语重心长的对她说:你看爸妈多么舍得为你花钱呀,我们愿倾尽所有支持你上学,你可要好好学习呀!
这位网友说当晚她辗转难眠了半夜,感觉内心十分愧疚,认为是自己夺去了父母的幸福,让他们如此辛苦。
这是中国式家长的一记法宝,他们总能让孩子十分内疚,甚至后悔来得这个世界,是自己造成了父母的一切不幸。
中国式孩子就是天天听着类似的话语长大的。
于是“你不配”这三个字往往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哪怕他以后多么成功,他们都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即使月入数万,仍然配不上一双几百元的鞋子。
这是一种心理创伤,有可能会伴随他们度过一生,而且它还会泛化,认为自己连被爱的权利都不具备,也很难在夫妻关系中找到应有的安全感。
它是讨好型人格的重要物质基础,当一个人没有安全感,自认为随时都可能被抛弃时,他就很容易牺牲自己去周全他人。
曾经有一个网络话题征集”扫兴父母“,引来不少年轻人过来花样吐槽他们的爸妈。
有个网友发工资时想请爸妈吃涮锅,谁知立即遭到妈妈的一顿抢白:吃什么火锅呀,整天价就想着花钱,就知道享受。
他的爸爸更绝,只要一出去吃饭,就开始算每种菜的价格,然后不停的说在家吃饭能省多少多少钱。
父母的这种做法固然是习惯性思维使然,不过这些话确实很扎心,所谓S人诛心,言外之意就是你根本不配拥有更好的。
这才是比贫穷更可怕的东西。
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人,通常不懂得爱自己,习惯性的否定自己的成就,总是认为自己“不配”。
长大后,也会看低自己,总是在委屈自己,使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渴望受到压抑。
中国式父母应该好好做做自我批评,不要自以为是的爱孩子,而实际上成为孩子眼中的“扫兴父母”。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毛病,并试着改进时,你才会发现生活原本是可以更美好的,孩子也可以更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