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千万小心:父母的语言暴力,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来自于哈佛大学的医学报告称:语言暴力的伤害,可以足以改变一个未成年人的脑部结构,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可怕的影响。
我们在心理学实践中的发现也支持这种说法:过早的给孩子施加生存压力,非但不能达到提高孩子抗压能力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造成长期难以抚平的心理创伤,比如谨慎、恐惧等负面心理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显然这种心理受损是不可逆的,更难以得到修复。
记得《青春说》中有一个情景,看了让人无比揪心。
一个女孩满脸流泪的大声质问母亲:“你为什么总爱让我跟别的同学比呀?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好,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
”
谁知母亲只是轻飘飘的甩了一句话,就让女孩无还手之力:”我打击你,是因为你的性格太容易发飘。
“
女孩表示:自己不是那个愈挫愈勇的性格。
妈妈的理论似乎更强大:“当你弱时,我要推你一把;当你强时,我拍拍你,给你提个醒。
”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其实我一直打你,但以你的性格,不打你就会飘走。
”
两个人是各说各理,女孩分明无法说服母亲,只得眼中含泪的**了。
虎父犬崽
家长无疑都是爱孩子的,这个事实谁都不会否定。
可是又有几个家长会敢说自己这种爱没有丝毫的功利心和附加的条件呢?
正是因为在爱上附加的内容太多,导致家长的爱并不那么纯粹,他们完全是“大女主”的作派,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无所顾及、无庸置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显得那么怪诞、奇葩——嘴上说着爱,而行为却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凶狠。
爱荷华在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每天的生活中,爸妈对子女说的话只有20%是正向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80%或者更高的话语都在传递负面情绪。
另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结论:孩子每天收到的评价约有400条,其中赞美或表扬性质的不足30条。
家长们的嘴口经常出现的话都是下面这些模板: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
“连屁大点儿的事都做不好,要你有什么用?”
“你看看人家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做啥啥成,你就那么不中用,什么都弄不好!”
“你满脑子都是大屎呀 ?天天都在想什么?”
这就是全世界父母对子女的说话方式,父母或许就是感觉自己像上帝一样拥有着操控一些的权力,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说这样话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
也可能他们是恨铁不成钢,情绪上来了实在是把不住门。
又或许你的初衷是心疼孩子的,担心孩子不受一些打击,就像温室里的花骨朵,一旦将来步入社会,哪里受得了外面的风吹雨打呢。
世界儿童安全组织曾发布过一系列此类的海报,其中有一份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用拿着不及格的考试卷,目光下垂、表情慌张。
父亲的恶言恶语就像一把刀子把这些话刻在他幼小的身体上:
“你是猪脑子?才考二十多分”
“都考倒数了,还有脸回来?”
无独有偶,另一则海报的情景是孩子无意中打碎了花瓶,孩子低垂着头,不知如何是好。
爸爸的话仍是那么犀利——
“天天都是粗心大意、心不在焉的,上辈子欠你的?”
“家里生个你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败家玩意儿”
语言暴力的伤害
言语暴力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 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言语暴力造成的伤害有全新的认识。
1. 情绪痛感和身体痛感的大脑反射是完全相同的。
据密歇根大学教授的实验数据,当人们受到言语暴力攻击时,他们在情绪上的痛苦,跟身体痛苦的映射到的会反映到的大脑区域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神经中枢所感觉到的痛感程度也是相同的。
2. 言语暴力能够改变人类的脑部结构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脑部尚处于发育中,如果从小就在严要求、负反馈的环境中生长,那么他的脑部就会为适应这种极端环境而发展成为一种“求生模式”的结构,通常这种结构是怯懦和自卑性格的物理基础。
一个佐证就是:很多童年极端贫困或者原生家庭缺爱环境中长大的人,即便是后来取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多早年的不雅习惯,比如贪吃,总是要吃得肚皮溜圆才好,否则就总感觉没吃饱。
对于人为给孩子**生存压力的家长,他们的初衷或许只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心理素质,可是这两件事真的有正相关性吗?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案例足以表明,孩子过早的承受生存重压,只能增加其内心的杂波,养成胆小怕事或者遇事恐惧的负面心理,最可怕的是这些坏的心理一旦形成之后几乎都要伴随着我们走完一生。
你的否定真的会会毁了孩子。
记得知乎上有个话题:被父母骂得想死,正常吗?
高赞的回复让人心碎又失望。
在我伤心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妈妈甩了一句:“发什么神经?”
那一刻,我决定用一生来恨她。
有位心理专家说:“语言暴力是**凶器”。
的确如此,语言暴力还会让孩子走向自卑懦弱的另一面:具备强烈的攻击性,对象或是自己或是他人。
十年前有部戛纳影展的获奖作品《语言暴力》,描述的就是言语暴力与实际的暴力行为之间的关联。
片中的几个少年犯就是在充斥着语言暴力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他们数年如一日的被父母语言家暴,什么“猪脑子”、“**废物”,什么“丢人玩意儿”、“干嘛不**”,这些暴力语言被家长信用拈来,终于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畸形。
长大后他们也变得充满暴力倾向。
他们**越货,动不动就开枪**或随便手边什么工具,比如斧头、水果刀,就致人于死地。
犯罪心理的研究表明:少年犯中70%以上都出于缺****,40%受过父母的重度言语伤害。
这些悲剧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那些天天把爱挂上嘴上的父母们,正是他们用一句句暴力语言,把自家孩子和他们的一生都葬送了。
说得不客气地些,这些坏孩子就是一把把刺向社会的利器,而父母正是它们的锻造者。
远离暴力式沟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好一个孩子比毁掉一个孩子要难得多,然而它却比治愈一个身心成年人好容易。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贝而非是一堆渣滓,他们就如同一张张干净的白纸,能否画出完美的图画,笔画全在父母手中。
1. 看清楚状况
不要急于下结论并对孩子开始声讨指责,先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
比如孩子的作业没有写完,如果你立即怒气冲冲的大骂:“干什么吃的?又没有写完?”
那你就失败了,这里面包**太多负面情绪,只能引来孩子的顶牛儿,不会起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
这时,你平静的说一句“快写完了吧?”或许来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相对客观的问题。
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
2. 不要上来就是“我觉得……”
很多家长都是完美者,上来就要孩子什么事都完成得妥妥的,却忽略了孩子的处境。
比如让孩子拖地,孩子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上,父母张嘴就来:“怎么搞的?你咋就这么笨?”
得,直接就贴上了“不好””坏“”不行“这样的负面标签,这是极伤人的作法,孩子可能是初做,还没有掌握要领,或者孩子想偷一下懒而已, 结果成了蠢笨无能。
3. 冷静1分钟
父母出现恶语伤人的情况,通常是反应得太快,几乎是在不加思索的情况下,骂人的话已经像连珠驽一样发射出去了。
在这里我们推荐有一个有效的作法——
冷静1分钟。
即使孩子的作法令你十分恼火,也要先静一下再说。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做的饭真难吃!“你该如何回复呢?
如果是低情商的家长,张嘴就来:”老娘辛辛苦苦给你做饭,你还挑三拣四,爱吃不吃。
“或者直接把责任推给孩子:”那你自己做吧。
“
这都是不妥的回答,合适的作法是先静一分钟,然后用平静的语气跟孩子沟通,摸清他的想法,再表明你的改进方法。
4. 明确你的爱和要求的底限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要让孩子知道你的爱是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
进而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
比如晚上写作业的最晚完成时业是10点钟,就要跟孩子沟通清楚这个时间点,以及确定这个时点的科学性以及不能按时完成的后果。
而妈妈只会对孩子说:”你就不能快点吗?总是这么磨叽,等得急死个人。
“这就不是具体的要求了,也只是抱怨,或者利用子女的愧疚感进行的情感绑架。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