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爆文“讨坏型”的人,...正文

“讨坏型”的人,你敢交吗?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讨坏型”的人,你敢交吗?
文/龙爸开讲

“讨坏型”的人,你敢交吗?


相信所有人都对“讨好型人格”特别熟悉吧?我可以随意列出几个它的表现:我不忍心拒绝、我害怕打扰别人、为了避免冲突我经常向周围的人妥协、我对于他人的感受敏感过了头……
反观最近一两年,网络开始流行的“讨坏人格”,大家就要陌生得多,我们也正在努力研究这种新生事物。
总结起来,它在言语上表现的句式大致为:

我正说得高兴,你不要打扰我;

不行,我们不需要;

听起来一点都不好笑;

我觉得不合适;

不要打扰我,正忙呢;

你让我感觉很别扭。

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把自己憋出内伤,就是因为处处违心的讨好他人,这样看来,有效地“讨坏”,真实表达出自我,还真不失为一种很酷的处事方式。


讨好和讨坏在心理学机制上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从周围的人群中得到了足够的爱,我们的情感是饱满的,我们的心底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也不需要刻意去讨好或讨坏。
所以当我听到有人说我要“讨坏”时,我首先会为他感到难过一下下,因为可以想象得到:他之前已经讨好他人太长时间了。

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它其实要表达的是相同的本质,这两个极端往往都是出于防御。
解开这个迷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件的表象。

比如,有些表面上很乖的孩子,背地里却总是止不住的想要搞一些小破坏。
这正是讨好与讨坏在同一群人身上的完美融合。
讨好是极度扭曲的防御内理,而背后做坏事(讨坏)是抵御自我被瓦解的一种努力。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行为都是对即将丧失自我的应激反应。


产生的心理机制是这样的:过度取悦是因为一个人隐藏着大量的攻击性,而他本人错误的认为他人或人际关系中到处潜藏着他人的攻击。
为了抵御攻击性的发生,他们经常以奉承的态度来最小化他人对自己的敌对态度。

相反,讨坏是在心理层面上对综合型焦虑的一种防御措施。
以高中女生为例,她们每天都被父母所左右,无法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生活。
她们在心理上被父母侵入得太多,于是她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通过做坏事来象征意义的摧毁他们与父母之间的联结。

审视日常的人际关系,从讨好到学习讨坏,其本质都是自我的完整性受到了威胁;讨坏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我所做的最后一波努力。


讨坏就是找回自我?

这样说吧,讨好和讨坏不存在好坏之分,关键是使用的程度。
讨坏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只能使自我发展受到更严重的阻碍。

我们周围总有一些行动派,他们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似乎立即就找到了自己身心痛苦的原因,然后不假思索地立马采取行动。

例如,如果我当前的不愉快是由于父母对待我的方式造成的,那么我会回家马上质问父母。
这恐怕只会使亲子关系搞得更糟吧。
当事人会认为自己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压抑了太长时间,磨损了攻击性的锐气。
于是,他就不再关心别人的感受或想法,只是一味的自己说话、做事我行我素,享受随心所欲的乐趣。


就如同一些网友一样,他可以批评别人,但他不能忍受别人批评他。
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其脆弱的幼儿心态。
婴儿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其实只要监护人随便动动手指,婴儿将无法生存。

因此当事人必须达到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水平,想一想:如果我这样说话,对方会有何感受?


当然,我还要多说一件事。
网络上列出的负面沟通方式是在不同的情境和态度下呈现,以及给人不同的体验。
其实最重要的
区别在于,我们这样做是基于不假思索的表达习惯,还是为了应对明显的边界入侵。

如果是后者,我个人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在一些攻击性的情况下,你必须大力反击,才能让对方知道你在做什么。
在前一种情况下,保持温和关系的同时,又坚定的反对更有建设性。


可以跟讨坏的人深交吗?

有一个笑话说,避免内耗的诀窍是:怪人不怪己。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会会心一笑。
虽然在实践中可能不太恰当,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它激励人们释放积极性并减少抑郁。

也有人表示:“我就是喜欢让人生气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很清爽,他们简单又真实,相处起来不累,值得相处。

确实,如果自我损耗太严重又不能直言相告,心中一定会很憋屈,我们需要看到我们身边有一个准备无阻碍地出击的人,他们明白表达自己的意思,自我压抑的能量无形中卸下了不少。


很多恩受夫妻其实是互怼了一辈子的,这便是“怼怼更健康”。
有时候两个人之所以能够相处长久,不光是因为感情好。
比如表面上,母亲习惯找麻烦,但内心深处,她可能只是担心老伴内心的负面情绪太多。
对于父亲而言,他让人替他表达了攻击行为,这样他心里就舒坦了。
正是由于内心攻击性的负罪感消失了,便心平气和。
开玩笑的说吧,这位爸爸实际上才是幕后的主使。


言归正传,讨坏的行为就是一个“找回”自己的过程;如果敢说坏话的人值得亲密的友谊,那是因为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直言的爽气,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自我力量感。


怎么才能更高明的讨坏呢?

有句话说:真实最强大。
大多数人都是在内心渴望真实,而又没有胆量寻求它。

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并非所有真实都值得推崇。
事实上,有的真实可以促进人际发展的发展,而有的部分却具有毁坏性。
比如话剧《雷雨》中那些复杂的感情纠葛就是如此,在当初朦胧的假象之下才是对于全家人最好的状态。
更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确实渴望财富,但却无法直接掌握它,假如我们去抢会是什么后果?

我们希望在人际社会中更加自由、真实地延伸自己。
一方面,我们要有防小心的意识,即保卫自己界限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与外界和解的能力。
人不可能完全不妥协地生活。
适度妥协是良好自我机能和健康人格的体现,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综上所述,讨坏这个事,思想比行动更重要。
有了这个想法,你或许并不需要去进行这种极端的体验,而是在讨好之外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讨坏型”的人,你敢交吗?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