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自残干预6字要诀:一问二听三相伴。
01 问:问清前因后果
自残行为的形成是从思想到行动的逐渐递进的过程。
之所以自残行为会最终形成,通常是因为周遭亲人的忽视或漠视。
事实上,在自残之前,都会有一些不同形式的迹象。
这些信号或是言语上的,或是行为上的异常,而且在自残实施前夕的不寻常状况来识别。
所以说,当你发现咨询者有自残倾向时,都一定要小心关注这些警示,认真评估精神被困的程度,分析所处的艰难处境。
假如认定咨询虽有过自残未遂经历时,更应该立即予以跟踪评估其思想和行为的风险程度。
当然,问一个人是否想要自残,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首先得取得受访者的信任,循序渐进的展开访谈。
如果某些话让人生疑,应该马上予以追问,让他明白:这或许是他获救的仅有的一次机会。
询问时应该注意的内容:
在访谈中,只要发现咨询者有自残的苗头,需马上追根问底;
不能中途放弃,因为这很可能仅有的机会;
请注意,不要在公开场合开展这些访谈;
尽管采用让受访者愉快的方式进入谈话;
如果受访者感到不适,应该立即中止;
这一步的重点在于问,应该事先做访谈计划。
询问的技巧
多采用非直接问句,比如:
- 你难道真的想让自己永远睡过去,不会再醒来吗?
- 你真的认为自己的一生就是这么毫无价值,没有人在乎你的死活吗?
在关键时候,应该当头棒喝直接发问:
- 你还有什么突发奇想?
- 最近还想过自残吗?
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
- 千万不能用戏谑的语气问受访者自残的事情:“你不是想自残吗?”,“千万别告诉我你没有考虑自残哟!”
- 不可以着急为问题定性,并武断的给出解决方案。
- 不可以随意的承诺要为受访者保持秘密,特别是你自己都不当真的情况下。
- 不应该与受访者激烈讨论自残行为是否正确。
- 不能过分强调自残行为的恶果,让受访者感觉悔疚。
02 听:注意倾听,适当回应,给予支持和陪护
当某个人说他“生活没有意思”或者“对生活毫无兴趣”时,听者通常是很反感这种负能量话语的,摆烂不是?我比你还惨,听众往往会说出一堆身边更为凄惨的经历。
或许对于一般的听众而言,跟主讲人争论两句也没有什么,但如果你是心理师,这样做就显得极不专业而且很不应该。
不仅不应如此,心理师还要专心倾听受访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适时的予以情感上的支持和内容上的回应。
这是建立咨询关系很关键的一步。
对于更专业的自残守门人而言,他们的任务还要给予受访者以身心的陪伴。
并在第一时间诊断出病例是否需要转入临床治疗或进一步的医疗援助。
说服受访者接受救助,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用平缓、客观的态度与受访者沟通;
在通透的环境中讨论孤独、低价值感等话题,减轻受访者的焦虑感;
认真听取受访者的话语,收集他们处境、感受等信息,给他们以心理能量和情感支持;
让受访者意识到自残并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是遇事者对付困难的一种形式,形式还有更多可以选择;
想方设法为顾客生产希望,为其注入生命的能量。
试问受访者“过去为什么而生,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有没有生活的目标?有没有留恋的人或事?”继而问他:“愿意获得帮助吗?”“是否愿意在新的帮助来到之前继续活着?”
注意回避那些不当的回应。
反复打断受访者的陈述;
咨询师的情绪过分激动;
不关注受访者,显得自己忙于别的事情;
以上帝的视角与受访者访谈;
不经过脑子的随意评论;
咨询师的问题过多。
特别要注意的是:咨询师应做的是听取受访者的叙说,并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03 转移:适时转移
心理师必须承认:有很多心理问题不超出你的处理能力的。
然而此时我们必须要应对,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帮助受访者寻找到更合适的治疗资源。
就像我们患病时,原本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却不想是大白肺,那可就不得了了,就不是一般的小医院能解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向我们推荐更大更专业的肺病专科。
因此,一个好的自残把关人不应该只是被动的对待自残,而是要积极的为病人转诊治疗。
即使到转诊后,我们也应该持续关注他们,直至他们康复。
哪些情况下可以转诊:
有某种精神病史或有可能是病神病的;
有诱发自残的严重身心问题;
状况已经严重到超出了心理师的工作范围;
心理师可以获得的资源不足于改善受访人的状况。
转诊时的建议:
注意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和意愿。
当受访者有强烈的自残念头时,需要根据受访者的特征组织相应的医疗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咨询他比较习惯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师。如果患者曾接受过精神科的治疗,最好是在原来的医院接受诊治,并鼓励他与医生充分交流。
转完时,自残守门人应该与接诊医生充分沟通,以便加快患者的诊治进程。
补充说明:
“自残守门人”发挥着“早发现、早干预、早援助”的作用。
换句话说,看门人看到寻求帮助的消息并在人们需要时提供鼓励。
以及资源援助,陪伴他度过死亡的低谷。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